1.思想观念等高对接。以苏浙沪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经验做法为参照系,在全市开展观念更新学习讨论活动。重点学习苏浙沪登高望远的世界眼光、永不停步的创新精神、敢闯敢试的胆识胸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学习讨论必须紧密结合思想工作实际,突出解决问题导向,真正把观念提升体现在政策中,渗透到平时工作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2.体制机制对标对接。比较我市与苏浙沪相关政策、规章制度和服务规则、办事规则差异,查找短板,在重点领域开展专题研究,重点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服务企业“只说yes不说no”的经验做法,推进政府服务管理方式创新。
3.基础设施联通对接。积极推动苏浙沪交通网络向我市延伸和辐射,推动与苏浙沪公路、航道等跨界项目连网联通,逐步形成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力争到2020年,实现中心城区一小时通达沪宁杭合、二小时飞抵北深广,成为长三角重要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
4.产业发展融合对接。根据苏浙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和我市发展基础,着力构建与苏浙沪高端产业配套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引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与苏浙沪产业互补协调发展格局。
5.创新要素加速对接。(1)加大高层次科创团队和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市级层面建立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更广泛合作关系,各县市区围绕各自产业发展目标,至少与各一家苏浙沪重要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机构建立合作关系。(2)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苏浙沪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加快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各类众创平台、创客空间发展。积极争创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模式。(3)强化金融合作。争取苏浙沪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来宣开设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引进互联网金融、金融服务外包等各类新型金融业态。(4)在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积极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地方金融机构对接参与PPP项目。
6.开放平台加快对接。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宣城海关、国检和无水港作用,力争到2020年,市域企业本地报关报检率超过90%。积极引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完善外商投资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境外展示平台建设,探索设立我市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展览展示引导基金,加快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支持企业自建海外运营中心、海外营销渠道或并购销售网络。
7.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力对接。(1)集中力量学习杭州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做法。(2)加强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合作。加强基础高标准建设,强化规划引领,建设智慧城市和无线支付城市。积极引进苏浙沪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力争在联合办学上有所突破。吸引苏浙沪各类资本到宣城开办或合作成立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共同建设跨区域智慧医疗平台。推进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探索推进“游学养老”、“医养结合”等养老新模式。(3)积极培育特色小镇。
8.生态环境全面对接。发挥宣城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健康产业,实现与苏浙沪城市旅游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加快智慧旅游建设,设立旅游大数据中心,加强与苏浙沪旅游大数据共建共享。联合开展宣传促销和推介,共同打造“华东黄金旅游走廊”等精品旅游线路、产品,做到线路共推、产品互联、市场互补,加快建设长三角“客厅”。加强与苏浙沪地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共建生态绿色廊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