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

苏州60万民企同台唱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18-11-27 16:35 来源:苏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浏览:
【字体大小:

东风浩荡春潮涌,千帆竞发逐风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从“微不足道”到“三足鼎立”、再到“半壁江山”的历史腾跃,近60万户民营企业成为创业创新的主体力量、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成为苏州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正是坚定不移发展民营经济的“宣言书”,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提振剂”,坚定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的“定心丸”。近日,省委书记娄勤俭主持召开了全省民营企业座谈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乃翔专题走访调研民营企业,为广大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鼓劲加油,传递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强音。民营经济,苏州经济发展中最富活力、最有创造力的力量,正凝聚起新时代的强大发展新动能;民营企业家,苏州经济发展中最富创新意识、最具改革精神的奋斗者,正鼓足干劲阔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勇闯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一锤定音”——涌起苏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澎湃春潮

 

“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的定锤之音撼动宇内,正化为澎湃春潮。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时,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作为全国民营企业家代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总书记的讲话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在场的每一位企业家。我坚信,只要心无旁骛聚焦主业,把企业创新抓好,把技术攻关做好,把产品质量做好,民营企业的发展充满希望。”作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之一,崔根良与亨通集团的“成长故事”是苏州千千万万民营企业不断壮大的典型案例。

翻开改革开放的历史卷轴,从早年的苏南乡镇企业到后来的外向型经济,民营企业扎根沃土“树大根深”,经过40多年发展,展现出规模大、活力强、领域宽、贡献大的鲜明特点。正如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科技创新的一个“主动力”,吸纳就业的一条“主渠道”。请看这样一组数据:到2017年底,苏州在省内首家实现民营经济注册资本突破1万亿元;民营经济为苏州地区生产总值贡献了近一半的份额;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民营经济税收占总税收比重均超过半数;民营经济创造的规上工业产值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一组来自工商部门的最新数据更让人振奋,截至今年10月底,我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51.9万户,企业65.9万户,个体工商户85.6万户,其中,全市民营企业总数达593781户,近60万户。民营市场主体户数在我市市场主体中占比超过九成,成为绝对意义上的主力。

既要“铺天盖地”,也要“顶天立地”。《财富》杂志公布的“2018年全球财富500强”榜单中,恒力集团以455.63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再次上榜,位列235位,较去年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时提升33位。凭借超前思维与前瞻性战略,恒力从纺织产业“一匹布”开始,不断向上游迈进,在“一根丝”上做到世界领先,打造出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和纺织企业之一。

目前我市共有2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19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4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1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入围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在苏州现有的131家境内外上市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达75%。今年1至3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8160.2亿元,同比增长10.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3.8%,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1至3季度,全市完成民间投资2273.1亿元,增长11.3%,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10.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高达64.9%,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规模型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更为凸显,今年前十个月的新设民企出手不凡,有5.85万余户注册资本超出1000万元,其中,9494户超过5000万元,3943户超过1亿元,275户超过10亿元,投资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500亿元。

 

  壮志抒写“创新传奇”——融化“市场冰山”翻过“融资高山”跨越“转型火山”

 

民营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但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时推心置腹地指出,“当前一些民营经济遇到的困难是现实的,甚至相当严峻”“这些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只能通过更高质量的发展才能解决,新时代新征程,苏州民营企业直面困难问题,高高挑起“创新”战旗,正奋力融化“市场冰山”、翻过“融资高山”、跨越“转型火山”。

苏州的民营企业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10月26日,苏州康得新获“2018最具品牌影响力新材料企业TOP10”第一名,这份成绩来自于康得新在碳纤维领域孜孜不倦的攻坚克难。其下属企业中安信自主研发掌握了高性能碳纤维制造的核心技术,使我国碳纤维的核心产业化技术及关键装备自主研发取得突破,也使得康得新在航空航天工业领域大有可为。同月,亨通集团发布消息,历时8年多研发试产,“绿色光棒”实现大规模量产,成为全球第二家掌握该产品核心技术的企业,多项指标国际领先。大企业加快捕捉前沿技术,中小企业不断追求“专精特新”。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有限公司,获评“中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十大竞争力品牌”,目前在国内机器人谐波减速器市场的占有率超过50%;江苏宏宝工具在工信部“第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评选中,因其市场占有率长期稳居国内外第一,获评“单项冠军企业”;苏州爱康金属科技因其在光伏行业的创新获评“2018光伏产业十大创新企业”这一重量级奖项。

目前,全市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73%,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超过1万家,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总量接近一半,极大促进了全市的科技创新,深度激发了社会活力。

数据显示,民营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90%,23家民营企业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化纤、钢铁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中,民营企业表现不俗;在纳米技术应用、医疗器械、机器人、智能显示等先导产业中积极探索试水,呈现出大中小融通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结合新趋势,展现出了产业发展更趋协同、新动能快速集聚,内外部需求同步加速等新特征。今年前10月,全市有17.46万户企业投入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占比达84.7%,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七成;有1.61万户民营企业进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幅超过15%;民营企业在我市科技行业、第三产业、文化创意行业的占比、规模明显增长,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主动力”。

苏州的民营企业始终在全球坐标系中谋划发展。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以7000万欧元全资并购了欧洲高端儿童用品品牌赛百斯,又以1.4亿美元全资并购了美国品牌婴福乐,使得“好孩子”迅速完成了对欧美市场的本土化布局,实现了从制造商向品牌商的转型。苏州民营企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贸易强国”等国家开放战略,通过产业联盟等形式抱团“走出去”,积极参与埃塞东方工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

苏州民营企业家始终以敢为人先、锲而不舍的奋进姿态,在转型升级中“破茧新生”,在抢抓机遇中“二次创业”。同程旅游集团董事长吴志祥参加了11月13日召开的全省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娄书记把民营企业家当‘自己人’,各方关心民营经济发展,让我们倍感贴心、备受鼓舞”,吴志祥信心满满地表示,近期由集团旗下的同程网络与艺龙旅行网合并而成的同程艺龙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将成为港股的“OTA第一股”。

 

  携手共绘“同心圆”——苏州营商环境“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引力倍增

 

环境似水,企业如鱼。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好不好,感受最深的是企业。民营经济是“环境经济”,环境决定着民营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关于构建亲清和谐的营商环境,省委书记娄勤俭的一番话引起了苏州民营企业家的热烈反响:“要把民营企业家当‘自己人’,一视同仁来服务;但不能当‘家里人’,不能想伸手就伸手。”

苏州营商环境“金字招牌”正彰显强大吸引力。这里有一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共新设私营企业7.8万户,自然人投资者达12.5万名,来自市外的有9.5万名,约每4名自然人投资者中就有3名来自市外。截至三季度末,我市私营企业自然人投资者中来自市外的占比也超过70%。在苏州民营企业投资、创业者中,市外以及省外的人数占到了七成以上。

苏州民营经济发展长期保持良好态势,得益于我市精心构筑的优质营商环境。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商事登记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打出了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再造、探索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定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等一系列组合拳。在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给予督查激励的通报中,我市成为江苏省唯一被列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的20个市(地)、县(市、区)之一。市工商局及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根据“放管服”要求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度,让群众不出门或在家门口就能登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率先全省推动注册资本实缴制改认缴制,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全程电子化登记等商事制度系列改革。吴江、张家港市场监管局开通登记“同城通”,即委托银行网点办理企业登记等,释放了民间创业创新活力。今年6月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造良好创新生态行动方案》,用26条“干货”打出了营商环境“苏州品牌”。

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苏州着力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出台《苏州市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若干具体政策》,鼓励银行机构为优质制造业企业提供增量信贷服务。不断完善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功能,2018年实现平台企业3万家,累计解决融资4000亿元,进一步提升平台企业融资解决率、降低融资成本费率、增加“首贷”企业受惠面。持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定向工具等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大力推动资产支持票据、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等创新产品落地扩容。来自市金融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私人控股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87%,较整体水平高出了9.45个百分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