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市决定以创建文明城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15年初,荣膺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城市,同时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2017年11月14日,中央文明委公布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宣城首战首胜、首创首成。
短短五年实现了非省级文明城市到全国文明城市的“三级跳”,书写了我市发展史上的一个传奇。
如今的宣城,不仅是一幅有品有味的山水生态画卷,还有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更有一道道精彩的文明风景。
城乡统筹提颜值
“随地丢垃圾、闯红灯现象明显减少,电瓶车都能有序停在停车线内,机动车驾驶人形成了自觉礼让行人的意识,这几年,宣城确实大为改观。”市民黄娟的一番感叹,正是我市“六乱”集中整治成效的印证。
自2017年启动市区“六乱”集中整治以来,“文明纠察”志愿服务队、“车窗抛物”整治执法队、交警路面执法队三支队伍持续上路巡查,志愿劝导、重点曝光、严管重罚直击痛点、难点,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文明城市创建中,我市创新推进各类体制机制,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从指挥部调度机制到市文明委日常调度,始终坚持实施“8+4”组委负责机制,推行项目化管理。公安、城管、交通、住建、商务等文明委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创新举措,在完善城市功能、规范城市秩序、完善交通路网、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大力气,形成了创城工作的强劲支撑。
“社区网格化管理+联点共建+双月考核”、路段长制、沿街单位商户自治联盟、市民创建之星评选、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机制、摊点自治管理模式……一项项举措在这片创建的热土上破土而出,并逐渐成为认可度高、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的独创品牌。
人人都是创建主体,人人都是宣城形象。党员干部们在一线了解群众需求,解决重难点问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多点开花,带领居民争相发力,争做“最美家庭”、争当“十星清洁户”;街道、社区连续奋战,进门入户宣传创建知识;各路口、公交站台都有“红马甲”身影……我市还组建妇女考官、城管信息员、啄木鸟志愿服务队、文明观察团等四支巡查队伍,每日常态化巡查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文明观察团由热心市民自愿加入,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编外”力量。
城市在华丽转身,农村也在悄然蝶变。我市坚持城乡统筹,把全市市域范围作为争创整体,构建从市到县、乡、村的创建体系,着力打造全域文明。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整市推进,深入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三大革命”,“三线四边”环境治理持续推进,乡镇文明创建取得突破。目前全市已建成省市级中心村425个,在建105个,美丽乡村建设覆盖面达87.3%。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在全省率先整市通过验收。
先手传新手、文明帮提名。将指导宁国、广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重点工作,2018年27次到宁国、广德实地指导,安排骨干力量驻点指导。广德县在2018年度全省10个提名县测评中位居第一。
内外兼修塑气质
如果说不断改善城区环境提升了城市“颜值”,那么弘扬崇德向善的精神内涵则提升了整座城市的“气质”。
2017年3月3日,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二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的部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齐聚一堂。交流活动现场,我市作出承诺,“从现在起,宣城市内所有景区对中国好人和全国道德模范及其家属终身免费开放。”
尊重好人,支持好人,关注好人。多年来,我市始终把精神文明创建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着力打造“好人宣城”品牌,用“好人”名片扮靓城市文明底色。坚持月评宣城好人,累计评选产生宣城好人2391名,其中中国好人61人。建立全省首个市级好人馆,各类媒体常态开展好人宣传,先后推出电影《春风化雨》、话剧《东津河畔英雄谱》、书籍《道德的光芒》等作品,其中花鼓戏《好人曹二贵》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制定好人礼遇办法,并组织安排文明单位、爱心企业与困难道德模范开展结对帮扶。成立全省首个“公民道德建设促进会”,募集好人帮扶资金,开展困难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帮扶。在全省首创“德易贷”道德信贷产品,累计授信4640万元,发放贷款4109万元。
凡人善举,大爱宣城。我市以志愿队伍组织化、志愿活动常态化、组织管理信息化、活动品牌项目化和工作制度机制化为目标,扎实推进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完善志愿者保障机制,为市区所有登记在册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成立全省首家雷锋超市,集聚各类爱心捐赠,承载多种志愿者项目,再借以自助式的服务模式。
每年组织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十件实事,通过开展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进校园,美德少年、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表彰,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少儿才艺等展演汇演等,小手拉大手,共树文明风。
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宣城积极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为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致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推进移风易俗,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我市积极开展“我身边的十大陈规陋习”评选活动,建设社区文明祭扫集中焚烧点,拟定《文明宣城20条》,修订村规民约,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全市“一约四会”实现全覆盖。宣传引导、建章立制、试点示范的合力推进下,文明新风吹遍宛陵大地。
共建共享惠民生
“6月初下了好几场暴雨,小区这次完全没积水,出乎意料!”家住市区丽景嘉园的市民葛毛毛对连日来小区新增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表示很满意。
丽景嘉园的“旧貌换新”,是2017年我市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成果。“没改造前,小区洼地容易积水。垃圾随水流到处漂,简直没法下脚。”同在该小区的市民彪菡说,现在不仅积水问题解决了,空地上增补了绿植,原来小区只有2米的主干道拓宽成了5.5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文明创建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去谋划推进,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成为文明创建的最强音。
2013年以来,我市市区持续开展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工作,累计投资2.95亿元,综合整治改造30个小区,惠及8879户,约67万平方米改造任务;新建小区非机动车充电停车棚共1072个;完成九洲小区、西林小区等100个小区、88条路段及背街后巷、6个市场的杆线整治;同步回应市民反映强烈的楼道清理、屋面渗漏维修等事项。
城在园中,移步皆风景。五年多来,市区新建明镜湖公园、植物园、九曲公园、韩愈文化园等14处公园、32处游园,圆了市民“环园而居”的居家梦想。公园、游园中配备的锻炼、游乐设施,也让市民有了休闲好去处。
对河流的整治同样惠及民生。以对宛溪河、泥河、清溪河实施绿化为重点,对穿城而过的六条内河全面实施清淤截污、净化水体、改善环境等综合整治。看到菜地都改铺成了草地,臭味变为花香,住在清溪河畔的汪琴忍不住点赞:“现在不光‘面子’变好看了,‘里子’更实在。”
同时,全市共新、改建林荫式停车场16处,林荫式停车场推广率达70%,目前全市有157家单位、小区被评为“园林式单位、小区”。2011年以来,市区投入城市绿化建设专项资金约20.02亿元;
老旧小区改造、河道清淤截污、城市立面整治、街区杆线整治等工程,作为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认真实施;宛陵湖畔规划馆、博物馆、图书馆三馆鼎足而立,薰化路旁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馆拔地而起,文化馆、社区活动室大门常打开……
坚持创建为民,宣城步伐铿锵。人城共进,文明的号角在宣城大地持续激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