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城市政府办公室>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保障政策
索引号: 11341700MB1911893J/202310-00076 组配分类: 保障政策
发布机构: 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宣城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名称: 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10-08
索引号: 11341700MB1911893J/202310-00076
组配分类: 保障政策
发布机构: 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宣城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名称: 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10-08
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发布时间:2023-10-08 12:35 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宣城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宣城市人民政府

2023年8月

 


 

  

第一章 总则 1

一、规划制定的意义和必要性 1

(一)全球视野下传统文化振兴的意义与价值 1

(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文化事业的要求 2

(三)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文化的价值 4

(四)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宣纸文化保护的意义 5

(五)保护区建设对于国家文化复兴的价值 6

(六)宣城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7

二、指导思想 8

三、上位政策分析 9

(一)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9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9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10

四、规划原则 11

(一)整体性原则 11

(二)主导性原则 11

(三)法制性原则 11

五、保护目标 12

(一)总体目标 12

(二)阶段性目标 12

六、规划范围 14

七、规划期限 14

八、相关法律法规 14

第二章 保护区申报可行性分析 17

一、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 17

(一)地方传统文化积淀深厚 17

(二)地方文物古迹保存良好 18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分布集中 24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生态环境良好 24

四、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与参与保护的自觉性较高 26

五、当地有良好的文化生态建设基础 27

(一)传承基地基础良好 27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与特色小镇基础良好 27

六、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 28

七、所在地人民政府采取强有力的相关措施 30

第三章 保护对象 31

一、宣纸文化生态的内涵 31

(一)宣纸 31

(二)宣纸文化 31

(三)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 32

二、宣纸文化生态的保护对象 32

(一)宣纸制作技艺 32

(二)宣纸相关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35

(三)诗歌文化与传统书画艺术 44

(四)宣纸制作技艺存续的社会环境 44

三、宣纸文化空间研究 45

四、宣纸文化生态传承现状 46

(一)宣纸行业技艺及传承人现状 46

(二)宣纸产业分析 47

第四章 保护格局 52

一、保护布局 52

(一)核心区域 52

(二)辐射区域 52

(三)影响区域 53

二、规划结构 53

(一)辐射区规划结构 53

(二)核心区规划结构 54

三、保护对象 54

第五章 保护方式 58

一、抢救性保护 58

二、生产性保护 58

三、整体性保护 59

四、法治性保护 59

第六章 文化保护 61

一、深化宣纸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61

二、挖掘整理宣纸相关文物 61

三、建设宣纸文化全域展示体系 62

四、保护区传统文化振兴 64

第七章 保护传承 67

一、宣纸制作技艺保护传承 67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 67

三、宣纸文化“三进”工程 68

第八章 文化空间保护 70

一、宣纸文化传承空间保护 70

二、宣纸相关历史遗迹与传统生产空间保护 72

三、传承村落空间保护 73

四、社会空间保护 73

五、自然空间保护 74

(一)核心自然空间保护 74

(二)其他自然空间保护 74

第九章 宣纸文化宣传与推广 76

一、宣纸文化国内推广 76

(一)宣纸文化地方推广 76

(二)宣纸文化全国推广 77

二、宣纸文化国际交流 79

(一)加大宣纸文化产品开发和宣传力度 79

(二)加强宣纸文化国际交流 79

第十章 建设时序与效益分析 80

一、建设时序 80

(一)近期建设规划(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 80

(二)中期建设规划(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 80

(三)远期建设规划(十六五期间:2031-2035年) 81

二、效益分析 81

(一)社会效益 81

(二)经济效益 82

(三)生态效益 82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83

一、制度保障——加强立法与政策引导 83

二、行政保障——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83

(一)建立合理的组织机制 83

(二)建立有效的保护机构 83

(三)建立区域合作保护和协调机制 84

(四)建立监测评估机制 84

三、财政保障——加大资金投入 84

四、人才保障——加强队伍建设 85

(一)管理队伍 85

(二)专家队伍 86

(三)传承人队伍 86

(四)志愿者队伍 86

五、宣传保障——进一步提升宣纸文化影响力 86

(一)开展宣纸文化主题宣传 86

(二)加大宣纸文化创新宣传 87

第十二章 建设项目一览 88

附件:附图 92

1 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区位图 93

2 保护区结构规划图 94

3 核心区重点保护对象一览图 95

4 宣纸文化集聚空间格局图 96

5 宣纸相关自然资源保护名录图 97


第一章 总则

一、规划制定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全球视野下传统文化振兴的意义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文中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愈发紧密,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促进我国民族团结、维系国家文化安全、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文化事业的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2020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十四五”期间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两个结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对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科学总结,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对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明确宣示。2020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一远景目标的同时,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领域的主要目标作出具体阐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只有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继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进发。

20236,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7月,省委书记韩俊在合肥市调研文化事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深入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打造创新型文化强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多安徽贡献。

(三)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文化的价值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中最为杰出的代表。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是安徽省唯一独立申报、独立保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即以宣纸为制作对象,以制作过程中原料加工、制浆、捞纸、晒纸、剪纸等环节的知识与实践为核心内容,以安徽省泾县为主要流布区域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宣纸产地主要分布于泾县,以当地和周边地区生长的青檀树树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经百余道工序加工制成,是书画、裱拓、水印等传统艺术的优良载体。

作为中国传统造纸术的重要构成,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实践为中国人提供了书写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为中国水墨艺术的活跃、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是其实用功能与价值的最佳体现。

得益于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原材料选用、处理和成纸制作方法,宣纸具备良好的润墨性和耐久性。笔力轻重、技法不同、墨量多少,在宣纸上均可得到体现,层次分明,质感突出,变化细腻,是展示和传承东方水墨艺术意境与神韵的最佳载体。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与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长期以来,宣纸及其制作技艺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宣纸“纸寿千年”的特性使得众多典籍和文人墨客的书画作品都借助于它而得以传承至今,使我们能够在今天回望历史、追溯过往,领略先人在文史、书画等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不断传承实践为中国书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宣纸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很高。这些生产技艺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它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宣纸文化保护的意义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经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同意,所设立的特定保护区域,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根据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系统的特点划定特定的保护区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具体措施。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维护人类自然生态和整个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普及文化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理念,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传承人创造力、尊重传统的氛围,培养人们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意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生态保护知识和经验。

宣纸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需要活态的生产过程、充足的生产原料保障、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成规模的传承人队伍。对宣纸文化的保护需要站在全局视角,全方位进行统筹。基于此,从大区域视角建设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多方面对宣纸进行保护对于保持宣纸文化的原真性和宣纸制作技艺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五)保护区建设对于国家文化复兴的价值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构建,可以整体保护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对于筑牢国家文化自信、推动国家文化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他同时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对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对于文化自信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宣纸制作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乃至东亚文化知识传承、艺术表达的主要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薪火传承的基础。通过建设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可以弘扬宣纸文化,留住承载中华文化、为中华文明延续传承千年护航的根和魂。

(六)宣城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19个城市群。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让中国城市从单一向大城市集中走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道路。宣城作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翼、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杭州都市圈观察员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地处沪宁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线、苏浙皖交汇处,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面临着空前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

文化建设是宣城积极融入一体化示范区和都市圈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宣纸文化则是宣城独有的文化符号,融合凝结了中华传统文化与智慧,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人文底蕴,辨识度和代表性极高。因此,全面建设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宣城在未来一体化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地方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开展以及共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参与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宣城打造一体化发展中的文化高地,充分发挥宣城在一体化发展中的文化带动和引领作用。

二、指导思想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会议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线,以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目标,坚持开展区域内文化遗产的生态性、整体性、可持续性保护传承利用,积极构建自然生态、地域经济、社会习俗的保护传承机制,完善生态保护区内的自然文化生态、社会文化生态、历史人文生态三大体系,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意识,为加快建设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传承宣纸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三、上位政策分析

(一)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这是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前进方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意见指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为重要保护对象,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将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之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全面统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工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进一步提出了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目标。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到203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彰显。

《意见》提出了完善调查记录体系、完善代表性项目制度、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完善理论研究体系的总体工作要求。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两方面入手,全面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意见》高度重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的价值,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的重要抓手,其建设在未来必然被提到空前重要的位置。

四、规划原则

依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规划明确了“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作为规划的指导原则。在工作中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针对具体工作的开展,提出如下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正确认识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保护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发展的本真性和完整性,整体保护和重点保护相结合,维护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构建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保护工作机制。

(二)主导性原则

认识到文化的公共产品和经济产品双重属性,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运用政府支持、财政引导、部门推动、社会运作的工作模式,鼓励社会参与,统筹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社会力量,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合力。

(三)法制性原则

贯彻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明确政府和民众分别承担的保护传承职责,坚持依法保护传承,坚持传承工作制度化,构建适宜文化生态保护和发展的工作环境。

五、保护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健全完善宣纸文化生态保护传承机制,保持保护区整体文化生态内部活动的可循环再生和与外部的和谐共生,为宣纸文化可持续传承乃至弘扬创造良好的自然、社会、人文生态环境。完善适合宣纸文化生存的自然生态传承保护系统,构建综合性的宣纸文化生态空间和传承保护环境,实现自然、社会、人文三大生态保护系统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宣纸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使宣纸文化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提高宣纸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二)阶段性目标

1.近期(“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

完成《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根据规划的总体框架、总体目标要求和保护区内的实际工作情况,推进生态文化保护区建设工作。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社会发展同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全面推进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使文化生态保护成为区域内的全民共识和自觉行为。

2.中期(“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

在近期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注重传承保护发展,通过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完善宣纸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成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中的主要项目取得成果,提高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环境质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抢救性、单体性保护向生态性、系统性、整体性、生产性、兼容性保护转变,使保护区内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水平、发展价值和生存能力有较大提高,初步形成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环境共生的成长机制。

3.远期(“十六五”期间:2031-2035年)

在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宣纸文化,落实文化强国的布局目标。健全完善自然生态保护传承机制、社会生态保护传承机制和人文生态保护传承机制,保持保护区整体文化生态内部活动的可循环再生和与外部的和谐共生,为项目可持续传承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社会、人文生态环境。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安徽省乃至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范例,不断提升宣纸文化的影响力。让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为国家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重要助力。

六、规划范围

(一)辐射区:安徽省宣城市,总面积为12340平方公里,总人口275万。

(二)核心区: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总面积为2033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

七、规划期限

本规划总期限为15年(2021-2035年)。为适应地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编制将注重与《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宣城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相匹配,充分考虑当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立足当前、注重中期、着眼长远,将分为近期(2021—2025年)、中期(2026—2030年)和远期(2031—2035年)三个实施阶段。

八、相关法律法规

本规划编制依据以下国际公约及相关法律法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

宣城市人民政府·《宣城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宣城市人民政府· 《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

宣城市人民政府·《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宣城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宣纸保护和发展条例》;

宣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宣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泾县人民政府·《泾县空间规划(2017-2030年)》;

泾县文化和旅游局·《泾县文化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泾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二章 保护区申报可行性分析

依照《安徽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中第二章第七条对申报安徽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现状条件的限定,对宣城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条件进行分析。

一、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

宣城是千年郡府地,历史悠久,山川明秀,人文昌盛,是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109年西汉在此设丹阳郡,历代为郡、州、府、路治所,先后被称为宣城郡、宣州、宁国府。唐朝时宣州与苏州、杭州并列为江南三大中心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文房四宝文化、徽文化、诗歌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宗氏文化并存共荣,素有“宣城自古诗人地”“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称。

泾县建置于秦,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中国宣纸之乡、中国宣笔之乡,泾县云岭是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东南局旧址所在地,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称。

(一)地方传统文化积淀深厚

宣城自古以文风昌明而名冠江左,是江南诗歌、传统书画艺术的重镇,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宣城便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诗歌、书画艺术具有高度的历史积淀和良好的存续。

诗歌文化方面,谢朓、孟浩然、王维、李白等众多文人在此地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诗篇。还有很多宣城籍诗人为当地诗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如刘长卿、梅尧臣、梅鼎祚、施闰章、梅文鼎等。自六朝延续至近现代,宣城的诗歌文化始终保持良好的存续状况。传统书画艺术方面,以梅清为代表的新安画派凭借独特的绘画风格,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传统书法艺术方面,宣城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包世臣等书法大家;当代宣城更是有书法大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吴玉如等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将宣城书法的文采风流延续至今。

宗族文化方面,六朝以来北方士族的聚族南迁,使得宣城有了宗族文化。当前宣城地方大姓包括宣城梅氏、茂林吴氏、厚岸王氏、龙川胡氏等宗族,在历史上名人辈出,在宣城地区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宣城也是江南宗族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民俗文化方面,宣城作为千年古城,保留着大量古老的民俗文化,拥有皖南花鼓戏、徽剧、皖南皮影戏、跳五猖、竹马灯、手龙舞等一系列优秀的文化遗存。文房四宝文化方面,宣城是宣纸之乡、宣笔之乡、宣砚之乡和徽墨之乡,其中宣纸更是被誉为“纸寿千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承载,是宣城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地方文物古迹保存良好

宣城具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在安徽省位居前列。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35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8处。我市馆藏文物丰富多彩,馆藏国有可移动文物数量达18278件,其中一级文物71件(套),二级文物99件(套),三级文物1535件(套)。宣城市域范围内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旌德县江村,泾县查济村、黄田村,绩溪县龙川村、石家村、磡头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宣州区小胡村,郎溪县姚村,广德市甘溪村,绩溪县湖村、上庄-冯村),中国传统村落85(位居全省第二位),省级传统村落117个,2022-2023年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2(绩溪县、泾县)

1 宣城市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县市区

乡镇

村庄名称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批次

安徽省传统村落名录批次

绩溪县 

瀛洲镇 

龙川村

1

1

仁里村

2

1

瀛洲村汪村

5

3

瀛洲村

6

3

上庄镇 

上庄村

3

1

石家村

4

2

宅坦村

4

2

旺川村

5

3

余川村

6

3

瑞川村

 

3

伏岭镇 

湖村

3

1

伏岭村

4

2

西川村

5

2

水村

5

3

北村

5

2

江南村

5

3

胡家村

5

2

石川村

 

3

家朋乡 

尚村

4

2

霞水村

4

2

磡头村 

5

1

松木岭村

5

3

鱼龙山村

5

3

和阳村

 

3

竹里村

 

4

临溪镇 

孔灵村

5

1

周坑村

6

4

绩溪县

长安镇 

镇头村

5

3

浩寨村冯村

5

2

庄团村

5

3

宣坦头村

5

3

大谷村

6

3

扬溪镇

石门村

5

2

板桥头乡 

蜀马村

5

2

乡下溪村

 

3

尚田村

6

4

荆州乡

上胡家村

 

2

金沙镇

黄土坎村

 

3

泾县 

桃花潭镇 

查济村

1

1

宝峰村

4

2

桃花潭村

4

1

厚岸村

4

1

龙潭村

4

1

绿林村

 

3

榔桥镇 

黄田村

1

1

溪头村

4

2

涌溪村

5

3

浙溪村

5

3

乌溪村

5

3

西阳村

5

3

双河村

5

3

马渡村

6

3

泾县 

茂林镇 

奎峰村

3

1

潘村村

4

2

茂林村

5

2

凤村

6

3

南容村

6

4

高湖村

6

4

云岭镇 

章渡村

3

1

郭峰村冰山村

5

3

中村村

5

2

靠山村

5

3

云岭村

 

2

梅村村

6

3

琴溪镇 

马头村

4

1

赤滩村

5

1

新元村

6

4

黄村镇 

九峰村

4

1

安吴村

5

3

丁家桥镇 

后山村

5

3

小岭村

5

2

官庄村

6

4

旌德县 

白地镇 

江村

1

1

 高甲村

 

4

洋川村

 

4

蔡家桥镇 

朱旺村

3

1

乔亭村

4

2

俞村镇 

仕川村

4

2

 合锦村

6

4

 凫阳村

 

4

旌德县

庙首镇

庙首村

5

3

孙村乡

玉屏村

6

1

兴隆镇

大礼村

6

4

版书镇 

隐龙村

6

4

龙川村

 

4

版书村

 

4

云乐镇

洪村

 

4

三溪镇

三溪社区

 

4

双河村

 

4

 宁国市 

港口镇 

山门村

4

2

港口村

6

4

霞西镇

白茂村

4

2

仙霞镇

仙霞村

5

3

云梯畲族乡

千秋畲族村

5

1

胡乐镇

胡乐村

2

1

方塘乡

上坦村

 

2

 广德市 

柏垫镇 

前程村月克冲村

3

1

茅田村

 

2

刘福桥村大刘村

 

3

四合乡 

宏霞村

 

2

宏霞村遐嵩林村

5

 

耿村村

 

2

 耿村村大耿村

5

 

广德市

卢村乡

桃山村

 

1

甘溪村

 

1

宋陈村陈坞村 

 

1

唐流村

 

3

宋陈村

 

3

杨滩镇

燎琳村虞家头村

 

2

誓节镇

茆林村

 

2

邱村镇

白云村白水塘村

 

3

 宣州区 

水东镇 

七岭村

4

2

东胜村小胡村

4

2

前进村

6

 

前进村宗村

 

2

前进上何村

 

3

祁梅上何村

 

3

 郎溪县 

飞鲤镇

裴村

5

3

姚村乡

姚村村

 

1

凌笪乡

侯村

 

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分布集中

宣城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式多样、分布集中,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宣纸及其相关产品生产、传承、传播息息相关。

目前,全市非遗以宣纸制作技艺为代表,共有10种非遗类型,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曲艺、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全市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项,省级80项。市级202项,县(区)级46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7人,市级238人,县级437人。总体而言,当前以宣纸制作技艺为代表的宣城非遗存续良好,地域性、民族性较为突出,具有高度的保护代表性及必要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生态环境良好

宣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生态环境良好,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水西国家森林公园、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横山国家森林公园、青龙湾国家森林公园、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桃花潭景区、卢湖竹海风景区、石佛山天子湖等一系列优秀的自然资源。

保护区核心区——泾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宣纸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依存,宣纸生产必需的青檀树、沙田稻草以及造纸用水高度依赖于泾县优良的生态环境。

泾县地处安徽省东南部,隶属于宣城市,介于北纬30°21—30°51’,东经117°57—118°41’之间。东接壤宣州区、宁国市;西交界池州市青阳县;南邻近黄山市黄山区、旌德县;北毗邻芜湖市南陵县,青弋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县境,是长江南岸平原与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泾县境内山地居多,平原地带较少,属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域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为宣纸原料户外摊晒提供了理想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泾县地貌以丘陵为主,自古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按照《地理标志产品宣纸(GB/T18739—2008)》的定义和古法宣纸制作工艺要求,制作宣纸的原料条件十分苛刻。

泾县全县青檀基地总面积约5000公顷,年均可采条面积约1700公顷。青檀树生长在花岗岩山地、河滩地、河谷溪旁及房前屋后,是南方山林的常见树种之一。制作宣纸所用的青檀树皮,取自泾县及周边地区生长的青檀树三年左右嫩枝的韧皮组织,其特性是皮质嫩、纤维均匀丰富、易提炼和成浆率高等。当前青檀广泛种植于泾县县内石灰岩发布地带,县内云岭、泾川榔桥、汀溪等有石灰岩分布的乡镇已发展成为培育青檀原料林的基地。

泾县沙田稻草种植区主要集中汀溪乡、云岭镇、丁家桥镇、茂林镇、榔桥镇以及旌德县的三溪镇等地,制作宣纸所用的沙田稻草,取自河谷平原沙土上生长的纤维长、韧性强、不易腐烂的金黄色稻草。沙田稻草对生长的土壤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为潮土、水稻土、黄红壤、黄棕壤、石灰(岩)土、粗骨土等。

四、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与参与保护的自觉性较高

宣纸制作技艺及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宣城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经过一代代的积累和改进并以师徒或团体授受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宣城人民对宣纸文化的认同与参与保护的自觉性较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呈现出市民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

宣纸文化与宣城地区的人民生产、生活依然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宣纸是宣城特别是泾县劳动人民的衣食所系,是宣城人民劳动生活和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代代的生活实践中沿袭传承并得以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宣城当地民众的生活中具有较高的显示度。全社会对宣纸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如火如荼,培养了大量的后继人才,表现出从政府到民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高度自觉性。

宣城市拥有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3家:宣城市皖南花鼓戏艺术学校、绩溪县伏岭镇中心小学、宣城市工业学校。其中宣城市工业学校与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密切相关。2007年,宣城市工业学校创立了宣纸工艺专业,旨在通过“现代学徒制”造就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宣纸工艺的新型传承人。2022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研学专业课程,将宣纸体验纳入其中

泾县组织宣纸、宣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赴全县中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师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004年始,宣城市已举办10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节庆活动。

五、当地有良好的文化生态建设基础

(一)传承基地基础良好

宣城具有良好的文化生态建设基础,传承场所的建设工作在安徽省位列前茅。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处,即(宣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1处,其中与宣纸文化直接相关的有4家泾县三兔宣笔有限公司、守艺人文房四宝有限公司、泾县曹氏宣纸有限公司、(宣墨)绩溪县胡开文墨厂。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与特色小镇基础良好

宣城市有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与特色小镇,在安徽省内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目前保护区内有宣纸小镇、中国文房四宝小镇、宣砚小镇、中国宣纸文化园、中国(宣城)文房四宝产业园、宣纸大市场等一系列产业园区与特色小镇,为宣纸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宣纸文化园位于泾县榔桥镇,占地近40000平方米,由中国宣纸博物馆、文房四宝体验园、宣纸陈列室、书画长廊(含书画家工作室)等八部分组成。2011年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512月其核心项目——中国宣纸博物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2016年荣获全国研学旅游基地称号,2017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宣纸小镇位于榔桥镇乌溪村境内,于 2017 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特色小镇。该项目占地 2.83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 65.05 公顷,建筑总面积 102943.58平方米,宣纸小镇以“中国特色、世界唯一”为目标,立足“宣纸圣地、文创高地、艺术宝地、旅游胜地”定位,突出宣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聚集和提升宣纸及文房四宝产业,将宣纸小镇建设成为产业聚集升级、业态跨界融合、驱动宣纸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努力开拓新时代宣纸技艺传承和宣纸产业发展的新境界。

泾县宣纸大市场位于中国宣纸书画纸生产基地——丁家桥镇,是销售宣纸书画纸、毛笔、砚台、徽墨、古玩字画等文创产品的开放型综合营销大市场。周边宣纸书画纸生产加工企业 200多家,成为宣纸书画纸产业规模化、有序化、聚集化的一站式购物的集散中心。泾县宣纸大市场的成功建设对延伸宣纸书画纸产业链,进一步促进宣纸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推动丁家桥二、三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将成为地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助推器。

六、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

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国庆等传统节庆和重大赛事期间,宣城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宣纸文化相关行业协会精心策划组织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并逐渐形成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目前已成功举办十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宣城市首届春节民俗文化季、九届“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旅游月、二届宣纸艺术节、十三届“泾川风”春节群众文化活动、十届桃花潭龙舟赛、三届榔桥木梳节,每年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展示展演活动。

“十三五”期间,宣纸制作技艺、宣笔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等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宣城市积极组织以文房四宝为代表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文博会、非博会、京交会、广交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2018年,宣城市作为安徽省地市代表,组织具有地域特色的皖南花鼓戏和文房四宝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在上海举办的首届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019年,承办第四届湘鄂赣皖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创新主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展。2020-2022年,首创并连续三年举办三届长三角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共展示沪苏浙皖四省市20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竞技,10000余件作品现场展陈。

七、所在地人民政府采取强有力的相关措施

宣城市各县市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部分县市区制定出台配套政策,从制度、资金方面给予保障。

政策法规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宣纸保护和发展条例》《宣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宣城市文房四宝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奖励暂行办法》《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四五”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等。

组织机构方面,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局均内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股),主要由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

财政投入方面,各县市区每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确保每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宣传展示活动顺利开展。


第三章 保护对象

一、宣纸文化生态的内涵

(一)宣纸

宣纸是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宣纸(GB/T18739—2008)》中的定义,宣纸是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不掺杂其他原材料,并利用泾县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经过特殊的传统工艺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在安徽省泾县内以传统工艺生产的,具有润墨和耐久等独特性能,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

作为中国传统书画用纸,宣纸具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宣纸是书法、绘画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制作宣纸的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宣纸文化

宣纸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其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言之,宣纸文化是指在宣城人,特别是泾县人,在其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与宣纸相关的社会文明成果。它包括宣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宣城人在保护传承宣纸等文房四宝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方式、思想和观念等。

千年的手工艺生产过程与文化交流中,当地劳动人民与文人墨客创造出的与宣纸相关的社会文明成果,包含宣纸制作技艺本身及其相关的文化遗产、文化空间、诗歌文化、传统书画艺术等。

(三)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

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泾县为核心区,以宣城市为辐射区,对以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的宣纸文化及相关文化环境状态进行保护的区域。保护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核心,对在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发展、传承的区域内所承载的文化、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存续必要的外环境进行保护。

二、宣纸文化生态的保护对象

(一)宣纸制作技艺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指以安徽省泾县所产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并在泾县加工成宣纸的传统手工技艺。宣纸生产工艺选料严格,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流程都有严格要求,总体可分为皮料制作、草料制作、配料和制纸四大类工序:

1.皮料制作

皮料制作主要指对青檀树皮进行加工,整个皮料加工过程要经历反复的蒸煮,在大自然日晒、雨淋、露炼的作用后,直至青檀树皮纤维得到不断提纯,最终形成合格的皮料。

包括砍条、蒸料、浸泡、剥皮、晒干、水浸、渍灰、腌沤、灰蒸、踩皮、腌置、踩洗、碱蒸、洗涤、撕选、摊晒、碱蒸、洗涤、摊晒成燎皮、鞭皮、碱蒸、洗皮、压榨、拣皮、做胎、选皮、春料、切皮、踩洗、淘洗、漂白成青檀树皮纤维料等工序。

2.草料制作 

草料制作主要指对沙田稻草进行加工,和青檀树皮的加工方法类似,稻草也要历经8至10个月的日晒、雨淋。其中端料、装锅、出锅、摊晒等环节需要在渡草、青草、燎草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三次重复性操作,历时3至4个月左右。

包括选草、切草、捣草(破节)、埋浸、洗涤、渍灰、堆积、洗涤、日光晒干成草坯、蒸煮、洗涤、日光摊晒、蒸煮、洗涤、日光摊晒制成燎草、鞭草、舂料、洗涤、漂白成草纤维料等工序。

3.配料 

青檀树皮纤维料与草纤维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经筛选、打匀、洗涤,制成所需要的混合纸浆。棉料配比为:40%皮料+60%草料,净皮配比为:60%皮料+40%草料,特种净皮为:80%皮料+20%草料,纯皮为:100%皮料。再经筛选、打匀、洗涤,制成混合纸浆。

4.制纸

1)捞纸

捞纸,也称抄纸,是宣纸成纸的第一道工序。捞纸工使用帘床、纸帘等工具,将纸浆从纸槽中捞出,确定宣纸的厚度和尺寸,使宣纸初步成型。捞纸工序包括多个具体步骤。通常情况下,每捞一张纸需连续捞两次,俗称“头帘水”、“二帘水”。“头帘水”主要起上浆的作用,形成纸页;“二帘水”主要起补浆,平整纸页的作用。除了制作八尺以上纸张,小幅面纸张皆由两人完成。一人掌帘,一人抬帘,动作须整齐划一,配合默契,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要求进行操作。

捞完的纸层叠到一定数量后需进行扳榨,压出纸张中多余的水分,将其变为湿纸帖,交由晒纸工开展后续的烘帖、晒纸等操作。

2)晒纸

晒纸的主要目的是将一张张湿纸烘干,形成宣纸成纸。

晒纸环节中,烘帖、浇帖、鞭帖、做帖等都是正式晒纸前的工序,目的是为了使晒纸工从压得又厚又紧实的纸帖上顺利揭下每一张湿纸,这一过程也被称为牵纸。晒纸时,晒纸工用刷把将牵好的湿纸贴到焙墙上,并刷平、刷匀,借助焙墙温度将其烘干。刷纸的刷路通常有严格规定,数量也要求控制在16-18刷左右,讲究不起皱、不破纸,晒纸火候不欠不过。晒纸完成后,需将纸张叠好理齐,交由剪纸工做进一步检验和处理。

3)剪纸

剪纸,即对宣纸进行裁剪的过程,也包括看纸、盖印等前后关联工序。看纸,即对宣纸的检验,纸上的灰尘、杂质和微小瑕疵都逃不过剪纸工的眼睛,不合格的纸张将被抽出,回炉再造。剪纸时,工人使用特制的剪刀将纸张整齐裁剪成固定的规格,通常以50或100张为一个刀口,因此,“一刀”也成为宣纸生产、流通中的一个特定数量称谓。剪好的宣纸将被盖上红印,表明纸张的规格、材质、品牌、厂商等信息,最终成型,再经包装为成品。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技艺主要依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和感觉才能真正掌握,难于言表和形成文字;其原料加工大都采用日晒、雨淋、露炼等方法,自然天成,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因此,宣纸制作技艺更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它又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二)宣纸相关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类型多样,大部分与宣纸制作技艺密切相关,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工艺和经济价值,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宣纸文化。 

1.宣纸制作工具类

1)宣纸帘制作技艺

宣纸帘是宣纸制作的基本器具之一,为宣纸制作提供了基础保障。宣纸之所以名扬天下,除了使用功能独特外,还和其特殊的帘纹有着一定的关系,而决定其帘纹的就是宣纸帘。宣纸帘的原产地在安徽省泾县,与宣纸一道和中国书画艺术同气连枝,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是最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觉代表。

纸帘制作技艺伴随着中国传统手工纸而生,在目前的科技考古界,在如何判别植物纤维纸时,识别其帘纹是重要的证据之一。宣纸帘就是传统纸帘的杰出代表,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也是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体系中秘而不宣的关键技术,制作宣纸帘的工艺非常精巧,由选材、剖篾、抽丝、编帘、漆帘等工序组成,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后山剪刀制作技艺

后山剪刀制作技艺诞生于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的后山村,通过选材、压钢、锻打、淬火等工艺,将原铁锻造成剪刀。后山剪刀口薄头尖有凹槽,钢韧锋利,具有硬可断铁、软可剪棉、易修易磨、经久耐用等特点,普遍用于农事、制衣、女红等方面,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后山剪刀制作技艺最早起源于宋朝末年,伴随着宣纸技艺中的剪纸出现而存世,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山剪刀分两大类共几十个品种,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宣纸剪,其特征方头大剪,沉重锋利,主要用于宣纸制作技艺中纸张检验后对纸张的裁剪规整。

2.宣纸衍生品类

1)制扇技艺(王氏制扇)

制扇技艺(王氏制扇)产于宣城市广德市,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折扇,又名“撒扇”。它是一种以竹木或其他名贵材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扇子。折扇源自中国,兴盛于宋明时期,制扇技艺(王氏制扇)利用广德丰富的竹木资源,继承、发展了折扇制作技艺。选用经年老竹,将其劈成一尺有余的竹篾,削制成数根扇骨。历经打磨、晒制、扇钉串联制成扇状。取宣纸糊面,丹青书法装饰扇面,终成折扇。因其制作考究、实用性高、观赏性好,产品远销日、韩、美、英及东南亚。

2)宣纸制品加工技艺

宣纸制品加工技艺是在宣纸原纸基础上,以传统工艺进行砑光、打蜡、染潢、防蛀、染色、施胶等,使宣纸外观更为精细、精美以及扩展宣纸文化内涵的系列加工工艺,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宣纸制品加工技艺是通过宣纸制作技艺延伸与发展而形成的独立体系,是与传统纪实纪事及艺术创作结合的特色技艺,同时融入了物理、化学、美学、气候、传统医药等多学科知识,蕴涵着丰富的科技文化基因。

3)宣纸折扇制作技艺

宣纸折扇是中国折扇的代表,讲究扇骨用材、雕刻,被列入宣城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般用紫檀木等贵重材料制成扇骨,并在扇骨上镂雕细刻,有“如意头”“琴式”“螳螂腿”“水浪式”等,扇头有“瓶式”“玉兰头”“金鱼头”等。或采用全雕刻工艺,或镶嵌兽骨、玉石、金银、贝壳等。扇面则采用花纹清晰的宣纸,可在扇面作书画。 

4)古籍装帧

我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汉代造纸术发明前与竹帛并行的简牍书,汉至唐纸本时期的卷轴书,唐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出现的册页书。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最终形成最具代表性的装帧样式——线装书。在泾县丁家桥镇,古籍装帧技艺为纯手工制作,一本古籍线装书从制造宣纸开始直至成品,工序十分复杂,需经过理料、折页、配页等上百道工序,被列入宣城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5)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书画、碑帖等的装饰和修复还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宣城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书画装裱修复主要包括:对绘画、书法进行艺术性装饰,对以宣纸、绢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艺术品的托裱加固,对古代艺术品进行修复等。其完全利用传统手工技艺,以宣纸、绫绢、浆糊、国画颜料为材料,以棕刷、排笔、马蹄刀、水油纸、浆油纸等为工具,通过特有的程序完成装裱修复。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对于保存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展现独特的民族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上遗留至今的众多珍贵的书法、绘画等,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益于装裱修复技术。

(6)皖南剪纸

皖南剪纸是集书画与雕刻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载体主要包括宣纸、红纸、彩纸、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夸张和变形成为皖南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皖南剪纸操作流程主要有:印染、熨烫、制作模板、烟熏模板、推垛和剪刻几个步骤,剪刻法包括阳刻、阴刻、阴阳刻相结合。皖南剪纸以选材精、构思巧、表现手法精细多样而著称,是集书画与雕刻于一身的综合艺术,皖南剪纸往往从大自然和劳动生活中直接提取人民群众熟悉的物象和题材,集观赏性、装饰性和广泛应用性于一体,极具收藏和实用价值,并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7)泾县活字印刷

北宋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但并未有活字印本流传于世。至清代,安徽泾县人翟金生造出泥活字十万余枚,以宣纸印刷多部文献传世,为中国古代的泥活字印刷术的存在,从实物、文献和记载等三个方面提供了完整的证据链。泾县活字印刷技艺繁复,其核心部分是字模制作,泥活字需选用上等胶泥烧制,木活字采用上等棠梨木等做成字模,手工雕刻。泾县活字印刷在琴溪镇旵山村流传,被列入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其他文房四宝

1)宣笔制作技艺

宣笔,是中国古代传统文房四宝之一,源于秦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技艺传承历史。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宣笔制作工序复杂,从选毫、切割、修削到成品,要经过12道大工序、120多道小工序。宣笔制作技艺采用山兔毛、山羊毛、黄鼠狼尾毛、石獾毛为主要原料,选料严格,制作精良,毛纯耐用,刚柔相济,挥毫自如,规格众多,性能各异,适用不同书法绘画风格的艺术创作之需。唐代,宣笔被列为贡品,宣城由此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名闻四海,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徽墨制作技艺

徽墨是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也是中国书法与绘画必备用品,主要制造中心位于宣城市绩溪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徽墨不仅以质取胜,而且还以精美的墨式著称于世。除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内在品质,同时还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之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徽墨制作工艺独特,造型、品种繁多,主要用于书写、绘画、拓碑等。

此外,宣城市旌德县的古法油烟墨也是徽墨中独特的一类。油烟墨是以松烟、桐油、胶、香料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传统书画使用的特殊材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

(3)墨模雕刻制作技艺

墨模又称墨印,是制作墨品的模具,其雕刻技艺使墨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得到升华,集中体现了墨品上书法、绘画、金石等雕刻的艺术水平,堪称徽雕中的极品。宣城市绩溪县是古代制墨重镇,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盛世文风的兴起促进了绩溪县制墨业的发展,墨模雕刻也成为墨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墨模雕刻是一种古老独特的手工艺,其雕刻手法类似于金石、木刻,主要手法为“反刻、凹雕、起平”。主要材质有石楠木、棠梨木,金属,主要造型技法有阳刻、阴刻两大类。阳刻包括平底浅浮雕、浮雕;阴刻包括线刻、浅刻、深刻。造型形象一般以工细写实见长,在方寸版面上表现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等,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宣砚制作技艺

宣砚产于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其硬度介于端、歙之间,易雕发墨,乌黑、纯净、细腻。石品有:金星、金晕、眉纹、鱼子、玄砂、罗纹、绿漪等。宣砚制作技艺主要有挑石选料、构思设计、造坯成型、细化设计、精雕细刻、打磨美化、刻铭落款、护砚保养等10道工序。宣砚造型分仿古类、随形类,套砚类、砚板类等,因石施艺,天人合一。雕刻以薄意雕为主,浮雕浅刻,手法细腻,纹饰分明。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5)泾县皮纸制作技艺

泾县皮纸是我国传统手工纸中最具特色的纸种之一,采用构皮、桑皮、楮皮、瑞香科等不同的植物韧皮为原料,生产出不同种类的皮纸。工艺可归纳为:浸泡、刮皮、蒸煮、剉断、浸泡、蒸煮、冲净、日光漂白、舂打、淋灰、淹沤、蒸煮、选检、筛选、洗涤、成浆、抄纸、压榨、晒纸等。用不同的皮,生产的皮纸具有不同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家谱、包装、制伞等方面。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传统艺术类

1)益寿堂古法印泥制作技艺

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好的印泥出的印文,色泽鲜明深着,具有立体感,不会渗晕,文字醒目清晰,永不褪色,体现在保证收藏书画艺术品的永久价值。

印泥制作是一个漫长而繁缛的过程,即选用陈年蓖麻油、天然矿物朱砂、银珠、艾绒等主要原料精工细作,手工捣揉制作而成。纯蓖麻油在日光下暴晒,需3至5年,成为陈油,方可作为制作印泥的用油。这样做既可以防止印泥跑油渗油,也提高了印泥印文的厚度,2017年,宣城市绩溪县的益寿堂印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徽州墙头画

徽州墙头画属于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范畴,广泛运用于徽派建筑的装饰和美化,其特有的制画原料、制作技艺和表现形式构成了徽派建筑美学的独特一绝,成为徽州美术的一个重要部分,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项目所在地绩溪县,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至今部分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享誉“古民居建筑博物馆美誉,境内部分古民居外墙,包括马头墙、屋檐下、窗户及门楼处仍保留着许多原汁原味的徽派墙头画。其源于新安画派,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州美术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科学研究和历史价值。

3)旌德漆画

旌德漆画,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徽州民间风格,是中国漆画的一个分支,被誉为“中国油画”,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集民间美术和审美趣势于一体,用五彩调合漆为颜料绘制而成,具有色彩明朗、深沉浑厚、古朴生动华丽、韵味无穷等特点,同时传承了古代彩绘漆画的技艺,把彩绘从单纯装饰美化漆器转化为欣赏审美为主要目的的工艺美术精品,实现了从重物质价值到重精神价值和欣赏审美价值的转变,流派独特,别具风格。

4)宣州窑陶瓷制作技艺

宣州窑陶瓷起始于东汉,兴于唐、盛于宋,属南方青釉系,主要分布在宁国市的株木店,鸡山,燕子山,方塘等地。宣州窑陶瓷以烧松丫柴为特色、体积大,松柴油脂高,烧出的产品釉色浑厚纯朴,较其它窑口产品从釉色、胎体、造型上均有明显不同,具有独特风格,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诗歌文化与传统书画艺术

宣城自古为名邑上郡,文献之邦,古称宛陵、宣州,自然风光秀丽,历史人文厚重,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是宋诗开山之祖梅尧臣、清代大家施闰章、新诗创始人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的家乡。南朝齐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钟情宣城灵山秀水,在宣城所作的三十七首诗歌中,涉及山水景物描写的诗歌占二十九首,在中国诗史上开拓出清新秀丽的新体诗。

宣城古以纸、笔闻名,是文人雅士向往的地方,自谢朓以来,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范仲淹、晏殊、黄庭坚、文天祥、李东阳、汤显祖、石涛等300多位文人墨客游历于此,留下了1400多篇诗文和书画作品,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四)宣纸制作技艺存续的社会环境

宣纸制作技艺存续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基础与相关民俗两方面。

社会环境基础方面,宣城具有良好的宣纸文化生态保护社会环境基础,宣城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积累和改进,并以师徒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逐渐形成一批传统技能和习俗,至今仍流传于当地人们生活之中。宣纸文化社会环境基础保护,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弘扬、展示措施,使得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与宣纸文化更加紧密。

相关民俗方面,在宣纸的原产地泾县,宣纸传承过程中的相关民俗与宣纸共同构成了宣纸制作技艺存续的社会环境,需要共同保护。保护这些习俗对于形成良好的宣纸文化生态氛围有着重要意义。

三、宣纸文化空间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中,“文化空间”的概念被确定为“民间或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域,但也可确定为具有周期性或事件性的特定时间;这种具有时间和实体的空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是文化表现活动的传统表现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空间、社区活动、民俗活动、存在形式、具象化实物都被作为文化空间的重要内容进行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一环。就宣纸文化保护而言,宣纸文化空间是指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历史遗迹、生产传承空间、民俗活动、社区活动等。

历史遗迹方面,保护区内宣纸相关历史遗迹主要集中于丁家桥镇小岭村及榔桥镇乌溪村。包括小岭宣纸作坊遗址、红星宣纸厂等一系列历史及工业遗迹,此外小岭及乌溪均有大面积的宣纸摊晒场,形成独特的宣纸文化景观。

生产传承空间方面,泾县境内的宣纸生产企业,多集中分布于丁家桥镇、榔桥镇、泾川镇、汀溪乡,大部分企业依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宣纸传统制作工艺。此外,宣纸生产所需的沙田稻草、青檀种植区域,也是重要的文化空间。

社区活动方面,宣纸从业者有着独特的春酒、关门酒的风俗。宣纸从业者社群具有高度的社群认同感。宣纸行业尚存有农历三月十六日于蔡伦祠祭祀蔡伦的仪式,形成了以小岭蔡伦祠为核心的独特文化空间。 

四、宣纸文化生态传承现状

(一)宣纸行业技艺及传承人现状

宣纸生产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的传承关系可追溯到宋代。据光绪十九年(1892)修撰的泾县汪氏《西园家谱》记载,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由旌德“迁石川松木坊(今漕溪)”从事宣纸生产。元末明初时,汪氏衍庆公“避乱迁宣阳都中郎坑。”明朝的漕溪七里坑有“太和庄”宣纸棚,棚主被誉为“汪百万”。这是宣纸发展史上最早发现的传承记载。《西园家谱》赞衍庆公“才可大用,志惟乐田。遭时之乱,凤隐龙潜北山之北,中郎之坑。本深枝茂,荣泾耀宣……”其后代汪大谦创制了“汪六吉”宣纸,驰名于清代中后期。据民国3年(1914年)重修《小岭曹氏宗谱》序言载:“泾,山邑也,故家大族,往往聚居山谷间,至数千户焉,邑西二十里曰:小岭曹氏居焉。曹为吾邑望族,其源自太平,再迁至小岭,生齿繁夥,分徙十三宅。然田地稀少,无可耕种,以蔡伦术为生业。故诵读之外,经商者多……”这两大家族为宣纸技艺传承谱系提供了较为明晰的乡邦记载。

千百年来,宣纸传承一直与国运相连,国运盛宣纸业旺,国运衰则宣纸业退。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及日本侵华战争对宣纸产业的影响巨大,直接改变了宣纸的传承关系。1949年前后,全县宣纸业全部停产,宣纸工人有的改行,有的逃荒外出,有的依靠砍柴艰难度日。

新中国成立后,泾县人民政府组织当地宣纸艺人恢复宣纸生产,成立了“泾县宣纸联营处”,先后更名为“泾县宣纸厂” “安徽省泾县宣纸厂”“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在政府主导下,中断半个世纪之久的宣纸传统技艺得到恢复和发展。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指引下,宣纸传统工艺得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目前,宣纸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32名,约占全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总数的六分之一。其中,国家级3名,省级7名,市级4名,县级18名。在传承过程中,宣纸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起到关键作用,他们熟练掌握宣纸制作技艺的核心技术,是宣纸行业的领军人才,他们发扬“工匠精神”,坚守、传承与创新,积极培养后继人才,为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宣纸产业分析

目前,共有宣纸、书画纸及纸加工企业和个体户520余家,其中,获准使用宣纸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宣纸生产企业共有17家。2022年产宣纸约500吨,年产书画纸1.2万吨,年产加工艺术类产品2500余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60%,全国各地建立经销网店400余处,电商约500家,直接和间接从事宣纸产业的员工达3万余人。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占宣纸行业总产量的80%左右,是文房四宝生产企业、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代表性单位、宣纸与书画纸国家标准起草单位,被授予全国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华老字号等称号。

2 获准使用宣纸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宣纸生产企业名录

获准使用宣纸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宣纸生产企业名录

序号

   

地理位置

1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乌溪

2

泾县三星(宣纸)纸业有限公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李元村

3

安徽泾县金星宣纸有限公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工业园区6

4

安徽省泾县汪六吉宣纸有限公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泾川镇茶冲村

5

汪同和宣纸有限公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晏公镇古坝官坑

6

安徽省泾县桃记宣纸有限公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苏红上漕

7

安徽省泾县红叶宣纸有限公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枫坑

8

安徽省泾县吉星宣纸有限公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李园村

9

安徽曹氏宣纸有限公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枫坑

10

安徽省泾县玉泉宣纸纸业有限公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周家村

11

安徽泾县明星宣纸厂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工业开发区

12

安徽省泾县曹鸿记纸业有限公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小岭村

13

安徽省泾县金宣堂宣纸厂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榔桥镇大庄村

14

安徽恒星宣纸有限公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后山

15

安徽泾县双鹿宣纸有限公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泾川镇园林村

16

安徽省泾县崇星宣纸有限公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李园村

17

安徽泾县千年古宣宣纸有限公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绿宝商业街

1.重要消费群体

1)书画家群体

书画家对书画用纸质量要求较高,是高端精品宣纸的主要客户群体,根据客群提供定制。

2)专业美院师生群体

专业美院师生对书画用纸质量及数量都有一定要求,可根据不同场景定制不同材质、开面、包装的机制纸,书画用纸用量市场空间可作为未来宣纸产业主打的市场方向之一。

3)老年人群体

书法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力发展包括书法、绘画在内的老年文化事业,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促进宣纸产业的发展。

4)学生群体

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通过教育行政决议,把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到国家课程的战略高度和地位。2013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2017年,国家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到文化战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5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3亿人。学生对书法、国画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喜欢程度较高,八成以上学生喜欢艺术课。

2.宣纸专项市场

1)宣纸设计加工市场

优化产品结构,不断开拓宣纸个性化消费领域,加大宣纸产品文化创意力度。先后成功开发出历史古籍、书画装裱、木版水印、广告标牌、邮票、摄影相片和具有防伪功能的名画家特供纸等专业类用纸,礼品包装、纸扇、多彩对联纸和电视墙灯罩、摆件等家居类纸产品,以及五色信笺、艺术笔记本、重大节日纪念宣等纪念类产品,还与民生银行等合作推出“传世民宣”高端宣纸定制理财、企业定制收藏等金融衍生类产品,开辟了新的效益增长点。

2)宣纸文化旅游产品市场

挖掘宣纸文化内涵,持续推进以宣纸为主题的文旅融合。中国宣纸文化园是安徽省唯一的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为保护和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而投资兴建的集宣纸技艺展示、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园区。园区现由中国宣纸博物馆、“三丈三” 巨宣制作车间和宣纸技艺体验园三部分组成。截至2013年6月,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

3.行业困境

与宣纸享有的声誉相比,宣纸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主要面临“原料瓶颈”“人才瓶颈”和“市场瓶颈”。

檀树皮、沙田稻草是制造宣纸的主要原料,但均非经济作物,种植成本较高,经济回报低,农民种植意愿不高,长杆沙田稻草的种植面积逐步缩小,青檀树生长周期长,纯手工制作皮料,收购成本价格较高,导致其价格不断攀升。宣纸是泾县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皮、草、水、技,四者缺一不可,离开了泾县就造不出正宗的宣纸。除了原材料限制,人才瓶颈也制约着产业发展。宣纸生产保持着传统的手工操作,苦、脏、累,习艺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待遇一般,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宣纸生产,目前工人老龄化情况日趋严重,技术工人青黄不接。此外,省内外一些企业伪造厂名、厂址、假冒地理标志、假冒商标伪造名牌产品的宣纸,甚至以书画纸冒充宣纸,使得消费者对宣纸品牌出现误解,大量赝品和劣质宣纸充斥市场,严重影响宣纸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章 保护格局

一、保护布局

(一)核心区域 

规划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宣纸(GB/T18739—2008)》中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宣纸产地范围,以安徽省泾县现辖行政区域作为核心区域,集中保护泾县县域内的宣纸文化生态环境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泾县作为宣纸生产核心区、宣纸产业集中区、宣纸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的发展优势,有序对相关文化遗产进行整理、研究、保护与合理利用。

(二)辐射区域 

规划以宣城市域为辐射区域,依照历史文献中关于宣纸原产地的表述划定。嘉庆《宁国府志》中提及:“纸,宣、宁、泾、太皆能制造。故名宣纸。”同时,宣城也是与宣纸技艺相关的文房四宝的重要产地,是“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离不开宣城整体的文化环境,宣纸文化是宣城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辐射区包括宣城市除泾县外的123县,以保证总体规划的完整性、科学性,在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方面与核心区域保护措施相协调。

(三)影响区域 

宣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中国书画艺术的最佳载体,享有“纸中之王”“纸寿千年”的美誉。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为中国书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宣纸文化的保护与弘扬,不仅以安徽省为影响区域,更要辐射全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形成更广阔的影响范围。

二、规划结构 

(一)辐射区规划结构

1.一个文化生态保护核心

核心区——泾县所辖行政区域作为整个保护区的文化生态保护核心,辐射至宣城市域范围,统筹总体保护格局。

2.一条文化生态发展带

规划以宣城最负盛名的四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笔墨纸砚”,打造宣纸文化生态发展带,弧状发展带沟通了作为宣纸发源地的核心区,以及宣笔、徽墨、宣砚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的宣州区、泾县、绩溪县和旌德县,形成宣城地区独特的宣纸文化。

3.五个文化遗产密集区

综合考虑宣纸相关文化遗产的密集程度、濒危状况,将除核心区宣纸之外的宣纸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集区域划定5个文化密集区,分别为泾县、宣州区宣笔文化密集区,绩溪县徽墨文化密集区,旌德县宣砚文化密集区,广德市折扇文化密集区、宁国市宣州窑文化密集区。

(二)核心区规划结构

1.两条文化生态发展轴

规划以322省道、205国道作为发展主轴。本规划制定两条文化生态发展轴,横轴沿322省道沿线展开,沿桃花潭镇——茂林镇——云岭镇——丁家桥镇——泾川镇——琴溪镇方向,西接黄山,东连宣城宣州区;纵轴则沿205国道沿线展开,沿榔桥镇——泾川镇——昌桥乡方向,南连旌德、绩溪,北接芜湖。

2.两个文化生态保护核心

基于对泾县文化生态分布现状的调研,确定宣纸文化生态保护两大核心,即丁家桥镇小岭宣纸文化核心与榔桥镇乌溪宣纸文化核心。二者代表泾县宣纸文化最典型、最集中的区域,作为核心进行整体保护。

3.四个文化遗产密集区

综合考虑宣纸相关文化遗产的密集程度和濒危状况,划定四个文化密集区,即丁家桥——泾川宣纸文化密集区、黄村宣笔文化密集区、汀溪——榔桥宣纸原料生产密集区、桃花潭诗歌文化密集区。

三、保护对象

 

3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对象分布一览表

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对象分布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类型

区域

备注

1

宣纸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县丁家桥镇、榔桥镇

2

宣纸帘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县丁家桥镇

3

后山剪刀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县丁家桥镇

4

宣纸制品加工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县丁家桥镇

5

宣纸折扇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县泾川镇、丁家桥镇

6

制扇技艺(王氏制扇)

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德市

7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县泾川镇

8

古籍装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县丁家桥镇

9

泾县活字印刷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县琴溪镇

10

皖南剪纸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州区敬亭山

11

宣笔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县黄村镇

12

泾县皮纸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县

13

泾县剪纸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县城乡

14

龙凤花鸟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县琴溪镇

15

泾县活字印刷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县琴溪镇

16

瓷青纸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县丁家桥镇

17

熟宣加工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县琴溪镇

18

宣笔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州区溪口镇

19

宣州石砚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郎溪县飞鲤镇

20

宣砚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旌德县白地镇

21

徽墨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绩溪县

22

益寿堂古法印泥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绩溪县长安镇

23

墨模雕刻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绩溪县华阳镇

24

古法油烟墨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旌德县旌阳镇

25

徽州墙头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绩溪县长安镇

26

旌德漆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旌德县旌阳镇

27

孔丹与宣纸的传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县丁家桥镇

28

宣州窑陶瓷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国市

29

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人

传承人

泾县

30

宣纸制品加工技艺传承人

传承人

泾县

31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传承人

传承人

泾县

32

宣纸折扇制作技艺传承人

传承人

泾县

33

制扇技艺(王氏制扇)传承人

传承人

广德市

34

古籍装帧传承人

传承人

泾县

35

泾县活字印刷传承人

传承人

泾县

36

泾县剪纸传承人

传承人

泾县

37

龙凤花鸟字传承人

传承人

泾县

38

瓷青纸制作技艺传承人

传承人

泾县

39

皖南剪纸传承人

传承人

宣州区

40

宣纸帘制作技艺传承人

传承人

泾县

41

后山剪刀制作技艺传承人

传承人

泾县

42

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

传承人

宣州区、泾县

43

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

传承人

绩溪县、旌德县

44

墨模雕刻制作技艺传承人

传承人

绩溪县

45

宣砚制作技艺传承人

传承人

旌德县、郎溪县

46

益寿堂古法印泥制作技艺传承人

传承人

绩溪县

47

徽州墙头画传承人

传承人

绩溪县

48

旌德漆画传承人

传承人

旌德县

49

宣州窑陶瓷制作技艺传承人

传承人

宁国市

50

祭蔡伦

民俗

泾县丁家桥镇

51

春酒

民俗

泾县

一般为春节过后,第一天开槽捞纸的时间

52

关门酒

民俗

泾县

每年岁末放年假时,由业主举办的一种仪式,具体时间也不一定,最迟不能迟于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53

泾县传统年俗

民俗

泾县泾川镇、丁家桥镇

包括蚌舞、狮舞、花灯等民俗活动

54

板龙

民俗

泾县茂林镇

55

青檀林种植区

自然资源

泾县汀溪乡、榔桥镇、茂林镇和丁家桥镇

泾县青檀资源分布主要有天然分布区、一般栽培区和重点栽培区三个部分。天然分布区域主要在汀溪乡、榔桥镇、茂林镇和丁家桥镇;一般栽培区在茂林、丁家桥、蔡村镇和汀溪乡河谷、山冲、地边;重点栽培区在北贡、汀溪、榔桥等石灰岩分布的乡镇,已经作为大型青檀

56

长杆沙田稻草种植区

自然资源

泾县徽水河沿线

57

猕猴桃藤种植区

自然资源

泾县桃花潭镇包合片

58

红星水库

自然资源

泾县榔桥镇

59

小岭古纸槽遗址

文保单位

泾县丁家桥镇

60

红星宣纸厂厂房旧址

文保单位

泾县乌溪原怀远庄

 

61

踏歌岸阁

文保单位

泾县桃花潭镇

因李白《赠汪伦》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之句而得名。

 

62

黄田村古建筑群

文保单位

泾县榔桥镇

63

查济古建筑群

文保单位

泾县桃花潭镇

64

文昌阁

文保单位

泾县桃花潭镇

65

翟氏宗祠

文保单位

泾县桃花潭镇

66

吴氏大宗祠

文保单位

泾县茂林镇

67

谢朓楼遗址

文保单位

宣州区鳌峰办事处

68

梅清墓

文保单位

宣州区新田乡

69

梅文鼎墓

文保单位

宣州区黄渡乡

70

施闰章墓

文保单位

宣州区黄渡乡

71

刘廷藻墓

文保单位

宣州区狸桥镇

72

绩溪文庙

文保单位

绩溪县华阳镇

73

胡祠文昌阁

文保单位

绩溪县华阳镇

74

魁星阁和南山桥

文保单位

绩溪县上庄镇

75

龙川胡氏宗祠

文保单位

绩溪县瀛洲镇

76

旌德文庙

文保单位

旌德县旌阳镇

77

江村古建筑群

文保单位

旌德县白地镇

78

宣纸相关文物

文物

泾县中国宣纸博物馆(榔桥镇乌溪村)

79

宣砚小镇

文旅重要节点

旌德县白地镇

无 

80

宣纸小镇

文旅重要节点

泾县榔桥镇乌溪村

81

小岭村

文旅重要节点

泾县丁家桥镇

82

桃花潭景区

文旅重要节点

泾县桃花潭镇

无 

83

敬亭山风景名胜区

文旅重要节点

宣州区北郊

无 


第五章 保护方式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以保护区内的地域特色文化——宣纸文化为主脉,建立健全适宜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机制,保护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自然空间和文化空间,科学规划、整体保护、活态利用,努力构建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和谐均衡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等三大生态系统,保持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抢救性保护

抢救性保护,是对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的濒危的文化遗产开展的一种抢救性保护,是优先度较高的工作内容。用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将其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建立健全基于大数据的调查信息共享机制。此外,抢救与保护不仅是以文字、音像等形式使其静态地保存下来,更重要的是在于维护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濒危项目内在生命,增强其活态传承发展的能力。

二、生产性保护

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通过打造宣纸文化主题文旅品牌、宣纸文化主题工艺消费品牌、主题文创产品品牌,从而实现宣纸文化的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宣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整体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文化现象的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和传承与相应的人文环境密不可分。整体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单一的项目性保护转向与孕育项目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的整体性保护领域。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身的重要构造与特征的完整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有的基本特性。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周边自然、文化环境的完整性,这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发展决定的。区域性整体保护不仅注重宣纸制作技艺本体,同时更注重与之存续相关的自然环境、自然生态与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等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相关自然、文化生态的保护,来达到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个区域内的良性和有序的传承发展。

四、法治性保护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是“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要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对法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须遵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宣纸保护和发展条例》,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第六章 文化保护

一、深化宣纸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深化宣纸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从理论层面助力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加大对保护对象特性及价值的研究力度。

宣纸文化的抢救性保护需要加强对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一是进一步挖掘、整理、扩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二是深化相关研究,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研究系列成果,包括资料汇编类、普及读本类、课题调研及理论研究类成果等。

二、挖掘整理宣纸相关文物

保护、整理宣纸相关文物有利于宣纸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再创造。文物是宣纸文化的载体,也是宣纸文化的具体体现。对宣纸文物古迹的保护是对宣纸历史、宣纸文化的保护,是对社会共同记忆和利益的保护,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整理、保护宣纸相关文物,对宣纸相关文物、遗迹及其他物质遗存进行普查,对其进行收集、归类、整理与记录,形成宣纸文化相关文物遗存档案;其次在整理完文物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宣纸专项博物馆、构建数据库和数字展陈对其进行保护,针对不同的宣纸文物,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从而实现对宣纸相关文物的有效保护。

4 保护区内宣纸相关文物重要保护措施

序号

项目名称

历史年代

级别

保护类型

保护措施

1

聚珍版翟氏宗谱

清·咸丰

三级

保护

收藏在有环保、实用、安全、宽敞的暂存库和藏品库,为藏品提供一定空间。

2

泾县志

清·嘉庆

三级

修复

在文物的修复过程,尽可能按照原状进行。

3

梅氏丛书辑要

清·光绪

三级

保护

对库房温湿度进行监控,严格控制日照时间,保持良好通风,避免文物藏品出现变质、变形及发霉。

4

军民版画旬刊

中华民国

三级

保护

5

黄自元楷书对联

1949.10

三级

保护

6

章绍眉水西风光横批

三级

修复

运用成熟的手段进行文物修复,避免由于修复方法和技术的原因为文物造成的损失。

7

余伯坚十破画四条屏

三级

修复

8

颜伯龙花鸟徐一达书法成扇

1949.10

三级

保护

存放于专门的字画囊匣,不能将字画直接放置在室内,否则字画极易出现发脆、褪色、泛黄、变潮及落尘等现象。将樟脑放置在展柜展厅,加强防蛀、防虫保养。

9

吴作人草书咏梅立轴

1949.10

三级

保护

10

吴作人草书中堂

1949.10

三级

保护

11

吴作人草书立轴

1949.10

三级

保护

三、建设宣纸文化全域展示体系

建设宣纸文化全域展示体系,依托当前宣纸文化资源,保护区内建设一批具有专业性、特色性的展示馆,全方位展示宣纸文化。通过收藏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价值的物质载体,如道具、录音、图像以及文字、图片资料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采取专项展示与综合展示相结合、就地展示与异地展示相结合的做法。设置综合展馆,全面展示宣纸生态与文化;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展示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保护区内的文化多样性。

5 保护区宣纸文化全域展示体系重要空间一览表

序号

名称

性质

现状

地区

 

主要内容

 

备注

1

宣城市

博物馆

综合

博物馆

在现有基础上

丰富展陈

宣州区

宣城市域内历史文化展示

 

2

中国宣纸

博物馆

专题博物馆

在现有基础上丰富展陈

泾县榔桥镇

宣纸制作技艺

 

3

宣城市宛陵美术馆

专题

展览馆

在现有基础上丰富展陈

宣州区

宣城籍、旅居宣城艺术家或与宣城相关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

 

4

石涛纪念馆

专题

博物馆

在现有基础上丰富展陈

宣州区

敬亭山

石涛生平介绍、绘画思想以及绘画作品

 

5

绩溪博物馆

综合

博物馆

在现有基础上丰富展陈

绩溪县

华阳镇

绩溪县域内

历史文化展示

 

6

宣城胡开文纪念馆

专题

博物馆

在现有基础上丰富展陈

绩溪县

上庄镇

胡开文祖创名墨及文物展览、徽墨制作技艺

 

7

绩溪县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专题

博物馆

在现有基础上丰富展陈

绩溪县

华阳镇

徽墨、印泥、墨模雕刻制作技艺等

 

8

“茂林三吴”

纪念馆

专题

博物馆

在现有基础上丰富展陈

泾县

茂林镇

“茂林三吴”生平介绍、艺术作品及文物展示

 

9

宣纸小镇

专题

博物馆

建设中

泾县

榔桥镇

宣纸制作技艺等

 

10

泾县文化馆(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传承基地

建设中

泾县

泾川镇

县内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1

丁家桥宣纸文化展示

中心

传承基地

规划建设

泾县

丁家桥镇

文房四宝类

 

12

宣笔文化

展示中心

传承基地

规划建设

泾县

黄村镇

宣笔制作技艺

 

13

旌德宣砚

文化展示

中心

传承基地

规划建设

旌德县

白地镇

宣砚制作技艺

 

14

明德折扇

文化展示

中心

传承基地

规划建设

广德市

桃州镇

制扇技艺(王氏制扇)

 

四、保护区传统文化振兴

立足保护区 “中国文房四宝之城”“中国宣纸之乡”“中国宣笔之乡”“中国徽墨之乡”的文化资源优势,全方位振兴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宣纸、徽墨、宣笔、宣砚等文房四宝为载体,以及与宣纸文化息息相关的诗歌文化与传统书画艺术。

1.保障文化本真性

加强宣城本土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宣城宣纸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着力构建有宣城底蕴、宣城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加强地方史志编纂及相关档案编修工作,巩固传统文化探源成果,正确反映宣城诗歌、传统书画艺术发展历史,形成书面研究成果;实施宣城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工程,与宣城市博物馆体系合作,建立宣城文物登录制度,讲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宣城传统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

2.融入校园教育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宣城优秀的诗歌、传统书画艺术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中,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地方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对宣城文化名人的宣传,拍摄乡土文化专题片,推进书法、绘画、诗歌、戏曲、传统体育等进校园,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实施宣城诗歌经典诵读工程,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对宣城传统文化的了解。

3.加强文艺创作

鼓励宣城本土文艺工作者从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加大对宣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奖励扶持;实施皖南花鼓戏、徽剧等传统戏曲的振兴工程,做好戏曲音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

4.挖掘艺术价值

依托文房四宝的品质、品牌、品味,充实宣纸、宣笔、徽墨、宣砚的文化内涵,依托保护区文房四宝文化生态发展带和宣州区、泾县、旌德县、绩溪县、广德市文化密集区域开展文房四宝深度研究,提升文房四宝的承载功能,借力文房四宝品牌影响,宣传推介宣城诗歌文化、传统书画的独特价值,进一步塑造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5.推动文旅融合

宣城是以宣纸、徽墨、宣笔等为代表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通过“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打响“中国文房·诗意宣城”的文化旅游品牌,展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积极总结历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相关活动承办经验,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原则,结合书画院(美术馆)工作实际,力争推出一批高质量的书画作品,进一步推动宣城市诗歌、绘画、书法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第七章 保护传承

一、宣纸制作技艺保护传承

对宣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作为宣纸文化保护传承的核心,能对其他宣纸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起引领带头作用。

加强宣纸传统技艺的社会化传承,设立专门机构,在宣纸生产环境、设备、制度、待遇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科技助力研发改进生产工具,降低捞纸、晒纸等核心工艺的劳动强度。

持续推进对宣纸制作技艺的研究,确保每一道工序不失传、不误传。博物馆、高校、研究机构、传承基地等专家、学者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共同推进宣纸学术研究。建设宣纸制作技艺数据库,编写相关著作。以文字、图片、录音、视频等方式保存、记录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相关的流程、民俗、口诀等。

开展宣纸制作生产线参观、宣纸制作技艺深度体验,拉近公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普及宣纸制作技艺的历史、文化、价值、特性等相关知识,扩大宣纸制作技艺保护传承的群众基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育和激励,定期开展宣纸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机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每年给予定额补助,鼓励带徒授艺、展示交流,培养宣纸制作技艺后备人才。

开展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师工作室评选,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定期开展行业内技艺大赛,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守正创新,提升技能,表彰,激励优秀宣纸工匠,广泛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宣传,营造学习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

三、宣纸文化“三进”工程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应充分发挥学校、社区、景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进工程”——即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促进宣纸文化生态保护的社会化和全面化。

表6 宣纸文化“三进”工程

宣纸文化“三进”工程

进校园

义务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

培训讲座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第二课堂、学科设置

社团活动、培训讲座

进社区

宣传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市

展览、培训讲座

社区互动

进景区

主题化、体验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景区技艺展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

展示、展销

情景式、沉浸式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深度体验

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面向青少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宣传与科普,让青少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生力军。深入开展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后服务活动。加强与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宣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宣城市工业学校等院校合作,聚合优势资源探索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与转型的全链条和新生态。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开展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引导校企合作,鼓励企业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探索建立订单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社会化、大众化。组织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到社区宣传展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市、培训讲座、社区互动,让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活动。结合宣城市各县市区文化旅游特色,探索“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主题化、体验式的文化空间,探索情景化、沉浸式的展演展示形式,提高游客旅游体验度,为景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八章 文化空间保护

基于文化空间的概念和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的工作思路,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各类文化空间,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风俗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依赖的自然文化空间,保护区内古村、古迹、风景名胜等传统文化空间。 

一、宣纸文化传承空间保护

依托当前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保护宣纸文化传承空间,保持传承宣纸文化内在的核心价值、核心技艺、核心理念。推动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提升优化现有传承基地,改善传承环境,丰富传承活动;培育打造一批宣纸文化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增强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力量,优化传承空间格局。

基于现有的宣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优化宣纸传承空间格局,进一步的提升保护区传承基地的质与量,已建或拟建传承基地17处,包括宣纸制品加工技艺传承基地、宣纸帘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徽墨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宣砚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后山剪刀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墨模雕刻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印泥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明德折扇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宣州石砚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传承基地、宣纸折扇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泾县皮纸制作技艺传承基地。通过传承基地的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师徒相继提供场所,惠及民生、永续文脉。

基于文化空间具备的体验沉浸感,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劳动教育等体验性活动,以主客共享的参与模式合理利用宣纸文化空间。

表7 保护区宣纸相关传承基地

序号

传承基地

现状

基地

级别

地区

相关保护项目

名称

类别

级别

1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已有

国家级

泾县榔桥镇

宣纸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国家级

2

泾县三兔宣笔有限公司

已有

省级

泾县黄村镇

宣笔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国家级

3

泾县曹氏宣纸有限公司

已有

省级

泾县丁家桥镇

宣纸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国家级

4

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

已有

省级

绩溪县城

徽墨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国家级

5

泾县三兔宣笔有限公司

宣州宣笔厂

已有

省级

泾县黄村镇

宣州区古溪街道

宣笔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国家级

6

宣纸制品加工技艺传承基地

新增

省级

泾县丁家桥镇

宣纸制品加工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

7

宣纸帘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新增

省级

泾县丁家桥镇

宣纸帘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

8

徽墨制作技艺(旌德)传承基地

新增

省级

旌德县城

徽墨制作技艺(旌德)

传统技艺

省级

9

宣砚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新增

省级

旌德县白地镇

宣砚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

10

后山剪刀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新增

省级

泾县丁家桥镇

后山剪刀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

11

墨模雕刻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新增

市级

绩溪县

墨模雕刻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

12

印泥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新增

市级

绩溪县长安镇

益寿堂古法印泥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

13

王氏制扇技艺传承基地

新增

市级

广德市东亭乡

制扇技艺(王氏制扇)

传统技艺

国家级

14

宣州石砚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新增

市级

郎溪县飞鲤镇

宣州石砚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

15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传承基地

新增

市级

泾县泾川镇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

16

宣纸折扇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新增

市级

泾县丁家桥镇

宣纸折扇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是级

17

泾县皮纸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新增

市级

泾县泾川镇、丁家桥镇

泾县皮纸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

二、宣纸相关历史遗迹与传统生产空间保护

保护宣纸生产过程中相关的重要历史遗迹与摊晒场等生产空间,构筑原真性的宣纸文化空间。对于宣纸相关历史遗迹,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其保护措施从加强保护,合理利用两个方面展开。

表8 保护区内宣纸文化相关重要古迹保护策略

方向

具体举措

加强保护

进行整体性保护,维护、修缮、修复、管理

合理利用

综合开发和协调其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对古迹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对主体遗迹加强维护、修缮、保护管理等,并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和改善。

合理利用历史遗迹,实现古迹保护和生产功能的协调。保留文保单位内本真材料、传统工艺和手工制作三大核心内容,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

针对摊晒场等传统生产空间,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思路,以保护宣纸传统生产方式,保证场地活性,挖掘文化空间的景观属性,供游客摄影、体验、参观等。                                                                 

三、传承村落空间保护

基于文化空间的地域属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所在的村落,一方面,保护村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传承空间及遗迹,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原真性。一方面,结合乡村规划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于乡村建设中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提升文化空间氛围。

四、社会空间保护

基于文化空间时空复合体的特征,保护以民俗活动、社区活动为主的社会文化空间。挖掘、记录、恢复、保护一批宣纸文化生产、传承过程中相关的传统与民俗。结合乡村文旅开发,有序开发周边空间,打造以宣纸文化为主体的文旅节庆活动,拓展宣纸文化社会文化空间。

五、自然空间保护

(一)核心自然空间保护

1.原料基地建设

1)青檀林基地建设

继续加强青檀林基地建设,使得10万亩的青檀林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其中石灰岩区青檀林种植面积稳定在6.7万亩左右,逐步提高林地的生产规模化水平。

2)长杆沙田稻草种植基地建设

继续加强长杆沙田稻草种植基地建设,实现泾县中部及徽水河沿线的沙质土壤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同时建立沙田稻草初坯加工基地。 

2.水资源保护

建立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措施,保护乌溪河水源,完善对红星水库的管理,设置水库保护蓝线,加强对小岭十三坑泉水资源的保护,严守水源保护面积,定期检测,维持水体质量。

(二)其他自然空间保护

对于水西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及青檀种植林带,坚持森林保育,维护保护区现有自然植被、自然生物条件和环境,推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快实施水西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的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同时推进保护区域内青檀原料林基地建设,夯实宣纸文化项目保护的自然生态基础,确保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自然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和提升。

对承载着宣州诗歌文化与传统书画艺术的敬亭山、桃花潭等自然山水,对其风光、水质进行保护,监督规范周边的建设活动,保护宣纸文化传承存续的自然环境。


第九章 宣纸文化宣传与推广

一、宣纸文化国内推广

(一)宣纸文化地方推广

通过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增强地方媒体宣传等方式、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宣传,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从而扩大宣纸文化在保护区当地的影响力和受众面,提升群众参与度。

1.新文旅融合推广宣纸文化艺术活动

打造以宣纸小镇为核心的宣纸文化旅游体验空间和首个文房四宝体验区,举办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促进文旅融合。瞄准书画从业者、艺术生、研学团体等文旅客群,举办“以匠心坚守初心,以文化传承本源”为主题的宣纸文化艺术系列活动,扩大宣纸文化影响力,赢得相关行业口碑。积极组织采风、写生、研学、拍卖、民俗体验、非遗项目测评等文旅活动匹配各群体需求,邀请宣纸相关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教学交流,寓文于旅,塑造关联客群满意的文化体验,以新形式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针对性展示强化地方社媒主导作用

在宣传领域,地方性报刊、媒体具有品牌信誉较好、受众群体范围固定、传媒成本低以及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优势,对于把握宣传导向、传播文化信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利用本地报刊、电视频道、宣传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形式,针对性地展示宣纸文化保护方针政策、工作实施进展和推广活动等主题,使当地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养成将本地社媒作为了解和学习宣纸文化平台的意识。

3.新媒体手段实现线上线下跨界联动

通过微信小程序、公益地图、微博网红大V、抖音短视频、小红书旅游博主、AR技术等方式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渠道,探索跨界联合推广,将科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社区相融合, 实时展示宣纸文化保护成果及工作,实现宣纸文化全民参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

(二)宣纸文化全国推广

依托优势宣纸品牌,通过市场推广销售,推广宣纸文化。结合文化强国的国策,加强宣纸与书画之间的联系,将宣纸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旅游上以中国首个文房四宝体验街区宣纸小镇作为龙头,在空间上对外展示宣纸文化,辐射带动全国其他地区宣纸产品经销和推广。

1.依托品牌优势,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充分发挥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品牌效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当地宣纸相关骨干企业合作交流,统一品牌标识和外观,形成系列产品。在线上进一步优化其销售和宣传渠道的内容和界面设置,保持自媒体信息活跃度,运用各类推广手段,及时与受众互动,重视PGC(专业生成内容)UGC(用户生成内容),争取各方互联网平台资源,强化大众对宣纸品牌、宣纸文化的印象。实体线下销售中则多层次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增加消费者的现场体验感,提升增值服务。积极接受第三方平台邀请,以跨界营销的方式,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代知名商业品牌组合,参与主题品牌推广,获得一定的品牌关注度。

2.加强文化交流,多元文化联动

结合文化强国的国策,进一步明确宣纸文化的核心价值,形成宣纸文化的核心内涵,将宣纸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宣传推广,并弘扬宣纸文化所蕴含的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核心价值追求。加强宣纸与书法、国画之间的联系,强调宣纸、宣笔作为书画的承载元素的文化价值。联动书画主题签约运营商打造宣纸相关IP,通过吉祥物设计、小说漫画创作、书画纪录片拍摄等运营途径使宣纸文化更加多元化,带动全国范围内书画、传统文化爱好者讨论度和关注度。

3.扩大城际合作,带动全国推广

以江浙沪地区为基础,优先与区域内一二线城市书店、博物馆等合作开设宣纸文创周边店与体验工坊,试水宣纸文化传播,积极与各地中小学合作开展“书法进课堂”活动,扩大宣纸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依托“中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与国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节庆等活动联办,支持与宣城市博物馆和省内其他文化机构开展以宣纸为代表的文房四宝“回家展”及“出省展”双向互动活动,多角度展现其辉煌历史,多领域提升其文化魅力和活力,多渠道拓展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率和关注度。

二、宣纸文化国际交流

(一)加大宣纸文化产品开发和宣传力度

支持宣城与省内博物馆和知名文化机构等合作打造具有高影响力的文化IP,加大宣纸文创产品开发和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国际授权展等国际展会,以“宣纸-最美的手工纸”为核心,将品牌知名度拓展到海外市场。优先与境外分销商进行宣纸文创产品销售合作尝试,通过宣纸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新貌。

(二)加强宣纸文化国际交流

加强宣纸文化与书法之间的联系,借助地方传统书法、绘画交流,提高宣纸的国际化知名度。依托海外合作分销商,在 书店、商场等宣纸文创产品销售点讲解、推广宣纸产品,定期 举办宣纸文化体验活动,引导更多的海外人士了解和学习宣纸文化,扩大宣纸文化的受众群体,将宣纸制作技艺由术上升为道,作为东方哲学的承载,在世界范围寻求认同。


第十章 建设时序与效益分析

一、建设时序

(一)近期建设规划(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

设立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资源调查,编制完成《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及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协调机制。

加强保护区内宣纸文化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动态的四级保护项目名录体系。推进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宣纸文化展示馆建设。增加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建立代表性传承人队伍保护和动态管理机制,定期组织传承人进行交流、宣传活动。

构建具有代表性的宣纸文化品牌。引导一批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生产性保护项目,通过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手工艺体验产品,加快宣纸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变,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二)中期建设规划(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

建立健全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档案和数据库,促进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使一些濒危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

在保护区重点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在整个生态保护区内全面开展保护和利用工作,完成保护和利用计划中的主要项目:建设宣笔、徽墨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结合已有文化旅游景点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载体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发展宣纸小镇、宣纸大市场等文化产业项目,提高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环境质量,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远期建设规划(十六五期间:2031-2035年)

加快保护区内规划项目建设,完善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文生态保护传承体系,实现宣纸制作技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保护区内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整体保护的典范。

构建综合性的社会生态空间和保护传承环境。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遵循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人民群众需求、社会进步的客观实际,将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合理利用与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神家园,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营造综合的社会生态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环境。

二、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

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满足“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要求,有利于地方二、三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善城乡相对滞后的基础设施,有利于保障社会的稳定、促进民间文化交流。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二)经济效益

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有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从而实现传统手工艺经济的振兴。

宣纸文化生态保护的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带动保护区旅游、特色产品加工、食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将提供更多的有效就业岗位,振兴传统产业及城乡旅游,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为城市高新产业招商引资提供支持。

(三)生态效益

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黄山”(皖南)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等战略,推动宣城文化旅游全面高质量发展,将其与保护整体工作紧密衔接,推进以宣纸文化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开创国家、区域战略和保护区建设高度契合、高度关联、高度协调的崭新局面。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加强立法与政策引导

立法是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安徽省古民居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宣纸保护与发展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政策引导是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取得成效的必要途径。保护区内的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认真组织实施规划中的所涉项目,将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和其他相关事业的规划相衔接,使之成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总体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行政保障——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一)建立合理的组织机制

成立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宣城市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指导、协调各县市区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工作的开展,办公室设在市文旅局。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大决策,处理重大问题。

(二)建立有效的保护机构

在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根据《安徽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机构,充实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干部队伍配备。制定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落实各项保护措施。

(三)建立区域合作保护和协调机制

成立泾县创建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其他各县市区文旅局,均应确定专人负责保护区工作和项目管理,从而形成一支自上而下的管理队伍和组织系统,以保证保护区规划和保护项目的实施。

(四)建立监测评估机制

1.对规划确定的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检查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收益情况,对保护效果显著的项目予以表彰,并给予政策扶持和奖补;对于项目实施进度迟缓的项目承办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缓拨经费乃至撤项目承办资格。

2.在保护代表性传承人方面,定期召开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听取代表性传承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保护工作出现的问题,制定工作方案,及时研究解决。

3.充分发挥宣纸文化生态保护专家库成员的作用,每年划拨一定的专家活动经费,委托其定期考察和监督保护区内各项目实施情况,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4.强化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加强资金监管,确保项目资金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效益。

 三、财政保障——加大资金投入

宣纸文化生态保护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庞大而具持久性的工程,经费投入是成功的保障。经费来源主要可分为政府拨款、企业捐助、民间募捐和商业融资等渠道。在启动阶段建议将政府拨款作为最主要的经费来源,以保证规划近期项目的尽快实施。

1.国家、省有关部门每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方式拨付保护和建设经费

2.向国家、省有关部门争取重大项目资金支持。

3.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所涉及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从旅游收入中划拨相应比例的经费作为专项保护资金,分别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4.鼓励相关企业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广泛吸收社会各界捐助和募捐。

5.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空间的项目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和补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对项目传承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实施文化生态补偿。

6.加强资金审计管理,严格做到合理使用,专款专用。

四、人才保障——加强队伍建设

建设管理队伍、专家队伍、传承人队伍、志愿者队伍四级保护梯队。

(一)管理队伍

建设一支熟悉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情况、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掌握文化生态保护方法以及所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基本内容的,并具备热爱文化事业、高度责任心的管理队伍。

(二)专家队伍

建立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专家库,全面收集分析项目保护信息和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动态,对保护区创建给予学术指导和智力支持,为保护区建设管理提供必要的业务指导。

(三)传承人队伍

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对于有意向、有能力传承宣纸文化的优秀人才给予鼓励和扶持,逐步发展壮大传承人队伍,充实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坚力量。

(四)志愿者队伍

开展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社会化培养,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知识的社会化普及工作,提升人民群众对宣纸文化的认知度、参与度。在社区、乡镇培养一批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

五、宣传保障——进一步提升宣纸文化影响力

广泛宣传创建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的意义,使宣纸文化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进一步突出人民群众在保护区建设中主体作用。尊重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意愿,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开展宣纸文化主题宣传

继续办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宣纸文化艺术节”,打造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知名节庆品牌,突出宣纸文化主题,进一步传承弘扬宣纸文化,提高人民群众对宣纸文化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宣纸文化的浓厚氛围,推动宣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践。

(二)加大宣纸文化创新宣传

创建宣纸文化数字平台,加快宣纸数据库建设,加大记录成果的转化运用。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研究和开发包括视频处理、文档加工、数字化图书馆等,开展科学详细的数字化整理和归档工作,实现对宣纸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记载。利用各类媒体,对宣纸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讲好宣纸文化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驱动宣纸产业创新发展。


第十二章 建设项目一览

9  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类型

项目名称

成果内容

实施年限

1

传承基地提升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传承基地提升

围绕宣纸传承,建成宣纸小镇宣纸参观、体验、生产传承核心。

2022年末

2

泾县三兔宣笔有限公司传承基地提升

实现中国宣笔文化园传承体验升级,建成规模的传承、科普教育空间。

2025年

3

泾县曹氏宣纸有限公司

全面提升基地传承功能,形成面向公众的传承体验、科普教育空间。

2025年

4

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传承基地提升

全面提升基地传承功能,形成面向公众的传承体验空间。

2025年

5

安徽省宣州宣笔厂传承基地提升

全面提升基地传承功能,形成面向公众的传承体验空间。

2025年

6

宣纸制品加工技艺传承基地建设

开辟整理传承活动场所,开展定期授徒、培训、技艺展示等传承形式。

2025年

7

宣纸帘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建设

开辟整理传承活动场所,开展定期授徒、培训、技艺展示等传承形式。

2025年

8

后山剪刀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建设

开辟整理传承活动场所,开展定期授徒、培训、技艺展示等传承形式。

2025年

9

徽墨制作技艺(旌德)传承基地建设

开辟整理传承活动场所,开展定期授徒、培训、技艺展示等传承形式。

2030年

10

宣砚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建设

开辟整理传承活动场所,开展定期授徒、培训、技艺展示等传承形式。

2030年

11

墨模雕刻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建设

开辟整理传承活动场所,开展定期授徒、培训、技艺展示等传承形式。

2030年

12

印泥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建设

开辟整理传承活动场所,开展定期授徒、培训、技艺展示等传承形式。

2030年

13

明德折扇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建设

开辟整理传承活动场所,开展定期授徒、培训、技艺展示等传承形式。

2030年

14

宣州石砚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建设

开辟整理传承活动场所,开展定期授徒、培训、技艺展示等传承形式。

2030年

15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传承基地建设

开辟整理传承活动场所,开展定期授徒、培训、技艺展示等传承形式。

2025年

16

宣纸折扇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开辟整理传承活动场所,开展定期授徒、培训、技艺展示等传承形式。

2025年

17

泾县皮纸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开辟整理传承活动场所,开展定期授徒、培训、技艺展示等传承形式。

2025年

18

宣纸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开发

小岭古纸槽遗址保护提升

沿古纸槽周边增设保护措施,增加讲解导览与指示标识。

2025年

19

宣纸文化相关文物及遗迹搜集、保护与统计

搜集、整理、保护形成编撰成宣纸文化相关文物及遗迹,建立保护数据库。

2030年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提振

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传承

在部分学校开展宣纸文化主题研学、培训讲座。

2025年

21

宣纸文化“三进”工程

宣纸文化进校园

开展文房四宝研学游活动

2025年

22

宣纸文化进社区

宣纸文化展示展演体验活动

2030年

23

宣纸文化进景区

传承人景区展示技艺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旅游商品创新研发,探索情景化、沉浸式的展演展示形式。

2023年

24

宣纸文化保护机构构建

泾县宣纸办

加强宣纸保护与发展

2023年

25

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宣城市创建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021年

26

宣纸文化保护法规、政策构建

《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2023年

27

《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奖励暂行办法》

2021年

28

宣纸文化理论研究成果

《泾川拾遗录》发行

2025年

29

《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物(一)》

2022年

30

《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物(二)》

2024年

31

宣纸文化展示平台提升

中国宣纸博物馆展陈提升

2025年

32

泾县图书馆

2025年

33

泾县文化馆

2025年

34

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2025年

35

宣纸文化线上展示平台搭建

绩溪县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2023年

36

泾县数字文化馆

2025年

37

宣纸文旅融合工程

 

宣纸小镇一期

中国宣纸小镇一期国纸客厅、国纸水街项目。

2023年

38

泾县宣纸大市场

入驻宣纸相关生产加工企业,形成宣纸书画纸产业规模化、有序化、聚集化的一站式购物集散中心。

2021年

39

宣砚小镇提升

实现宣砚小镇环境及产业升级

2030年

40

泾县非遗人家建设

完成泾县非遗人家建设,并投入运营。

2021年

41

小岭宣纸故里生态文化旅游项目

新建“小岭书院”、修复古道,开发竹木建筑群,开发周坑、下湾新建休闲娱乐旅游景点。

2030年

42

宣纸故里簪缨组宣纸文创宿集项目

以宣纸产业为主,大力发展文创产品,打造文旅度假民宿集群,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3年


43

小岭精品民宿项目

规划用地5亩,利用小岭村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宣纸文化底蕴,建设艺术家工作、展示馆、艺术家接待中心等,并对原有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提升,配套相关设施,打造成艺术交流平台。

2030年


44

桃花潭非遗工坊体验空间

建成桃花潭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

2030年


45

宣纸原材料保护基地建设

青檀林基地建设

稳定核心区10万亩青檀种植面积,构建保护区青檀种质资源圃,确立青檀种质资源监管、优化管理办法并施行。

2025年


46

长杆沙田稻草种植基地建设

实现10万亩沙田稻草种植区

2025年


47

宣纸水源保护地建设

沿红星水库周边设置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及防护设施。确立并施行定期水质监控机制。

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