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公共服务

“宣城老城区江淮官话发音人”工程全面启动

发布时间:2018-05-21 10:22 来源:中国宣城网 浏览:
【字体大小:

    古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说的就是地域文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烙印。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许多有识之士在大声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

    全国方言保护工程推进至我市

    据悉,根据教育部语信司、国家语保中心,以及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项目启动大会的部署,2018年安徽省语保项目15个课题的调查研究工作全面推进,即安徽省的第三批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共设宣城、歙县、淮南等15个调查采录点,各调查点需招募、遴选4名方言发音人、3名地方普通话发音人及若干名口头文化发音人。宣城方言保护工程也正由此展开。

    近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汉语方言调查·宣城点”项目主持人郭辉,已带领项目团队来宣城初步了解情况。“方言保护操作流程很明确,就是请宣城发音人用方言读取规定的材料和讲述本地的民俗故事等,并将此全过程,用录音和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作为宣城方言的档案资料永久性保存在国家数据库。”宣州区西林办事处工作人员冯桂芳说,自己已被委任为宣城执行点的执行人,而整个工作由宣州区教体局牵头协调,并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据了解,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主管,国家财政支持的重大语言文化工程。旨在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该项保护工程在安徽省规划调查45个县市,现已经顺利完成25个调查点的调查工作。而今年启动的15个调查点,我市位列其中。

    方言好比社会人文DNA

    “方言保护很重要,语言的多样性和人类基因的多样性是一个道理,因为每一种方言或语言都蕴藏着独特的文化智慧,而我国又是一个地域辽阔、文化多元的国家,保护好丰富的语言资源十分重要。”项目主持人郭辉教授告诉记者,方言好比社会人文DNA,只有做好保护工作,才能为社会人文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宣城方言的研究,可以为官话研究以及更高层次的语言比较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还能为方言地理学和方言类型学研究提供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中,在语言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该研究可以为研究语言的类型特征提供扎实可靠的研究基础,为语言接触理论以及语言接触下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及其演变的研究提供例证,而各门研究语言的学科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语言材料和认识。

    同时,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宣城方言是宣城地域文化的载体,该研究必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古城宣城的悠久历史文化,利于当地文化产业的开发,为宣城乃至安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通过透视文化,传承历史,珍藏经典,对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研究能开拓方言文化研究的空间,可广泛用于学校教育、社区活动、政府文化成果展示、媒体地方文化宣传等,尤其是将反映方言文化的戏曲、歌谣、民间故事、莲花落等转换成各种文化娱乐形式,让它走进社区、走进农村,以达到为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服务的目的。

    宣城历史人文多“断层”

    “目前,淮南等执行点都很顺利,唯有宣城市区的特殊历史背景,让方言保护工作陷入困境。”据冯桂芳介绍,正因为地方方言就像DNA一样,不宜过多接触外来文化元素的影响,因此发音人的父母双方都必须来自宣城老城区,所以,一时半会很难找到合适人选,尤其是青年发言人,“简直是大海捞针!”

    随后,记者通过宣城市方志办了解到,宣城方言发言人难以寻找,主要因为本地历史人文出现过“断层”。春秋时期,宣城是吴头楚尾,以吴楚两地方言为主,直到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永嘉南渡”,中原世家大族在内10多万人移居宣城,由此带来中原地区的官话方言。然而,太平天国期间的战争,使得境内的世家大族几近绝户,本地文化及方言再次衰落。

    “战争导致社会人口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本地文化体系发生明显断层,曾经的人文记忆不再。”据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陆再奇介绍,太平天国战争,使宣城地区人口骤减。后来移居境内的多是今河南、湖北以及安庆府、庐州府等地垦荒农民,其次是裁撤的湘军和遣散的太平军。他们原有文化风俗与方言随之一同移居宣城市区,很难与曾经的宣城人文产生“共鸣”。因此,本地方言搜寻和保护工作的难度加大。

    急寻土生土长的宣城人

    “希望广大市民,尤其是25至35岁的年轻市民,多多关注并支持宣城方言的保护工作,如发现身边有符合发音人条件者,可及时与我们联系。”冯桂芳表示,目前,老年发音人已找到,但25至35岁之间青年发音人仍然处于寻找状态。“时间紧迫,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其中。”

    据了解,“宣城老城区江淮官话发音人”条件要求十分严苛,具体为,身体健康,形象较好,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音洪亮,吐字清晰且不惧场。老年发音人调查时年龄在55至65周岁之间,青年发音人调查时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老年发音人和青年发音人之间的年龄间隔应不小于25岁。老年方言发音人最好是当地退休的村或社区干部。

    同时,发音人必须在当地(城区)出生和长大,父母、配偶均是当地人,能说地道当地方言,且未在外地长住(不超过2年)。老年发音人具有小学或中学文化程度(一般不宜选择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对青年发音人学历不作限制。此外,口头文化发音人的条件:本地(城区或近郊区)土生土长,发音地道,能说当地的民间故事、熟语谚语、民歌童谣,或能演唱当地流行的戏曲、曲艺等。如果条件符合,方言发音人可以兼任口头文化发音人。

    据悉,最终正式发音人名单将由安徽省语保项目组专家团队确定。正式发音人的语料采录验收合格后,将由教育部向正式发音人颁发“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荣誉证书”。

    联系方式:15156375617 1390563237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