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袁隆平院士与该市合作研发的“协青早A”、“协优64品种”荣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该市在两系法杂交水稻选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两系核不育系“广选S”获得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授权,“一种杂交水稻的制种方法”通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杂交水稻科研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研发新品种。自主开展杂交水稻育种研发,育成两系核不育系“广选S”、“广18S”。优质抗病两系杂交水稻“广两优4号”通过安徽省审定及邻近省引种审定。广粳糯2号、广德16、广粳8号3个品种通过安徽省审定获准市场推广。该市杂交水稻品种国内外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超3000万亩,取得了极其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集成新技术。探索集成高产、高效、生态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水稻重大病虫害灾变的关键因子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钾肥高效利用与替代技术研究等项目。建成绿色种植示范片区5个,推广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性诱杀、释放赤眼蜂等绿色防控技术,平均减少1-2次用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30%左右。
推广新模式。创新构建“高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农技模式,与省农科院水稻所、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及省内外知名种子企业建立科研成果合作转化关系。全面推广“水稻+”粮经高效种植型、稻渔综合种养型及生态轮作友好型生产模式,建成2个稻虾综合种养双千工程百亩示范点、1个“豆类+水稻”基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