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安徽省财政厅联合发出《关于2022年度安徽省地表水断面和沱湖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结果的通报》,宣城市因水环境质量优异,净获水生态补偿资金3303万元,名列全省第一。2022年,宣城市紧紧围绕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巧用经济杠杆撬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全市16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率首次实现双百,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13个在用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指数排名全省前列。
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系统化治水。持续推进南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无量溪河、梅溧河、徽水河等重点流域治理,完善园区污水管网建设,规范水环境管理,实现污水应收尽收。精细化治水。大力推进“一口一策”“一断一策”国控断面水质精细化管控,高效组织实施旌泾交界、狮子口两个断面的“一断一策”水质改善提升、梅溧河水质达标方案以及所有国控断面所在河流“一河一策”整治。常态化治水。建立汛期污染强度日调度和三级预警应急机制,对16个国控断面周边环境常态化开展排查。科技化治水。在广德市建成全市首个县级专用智慧水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初步实现水环境监管由人防向物防技防转型。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面覆盖。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划立治”,实施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全面排查。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完成2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调整。全面整改。开展水源地“清零行动”,全面加强194个入河排污口规范化管理,动态建立入河排污口清单,对“清零行动”发现的9个问题以及水源地专项审计反馈的21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生活污水治理。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截至目前,27个乡镇政府驻地提质增效任务已完成21个,完成率77.8%;5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已完成46个,完成率90.2%。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按全面消除黑臭水体要求,2022年17个黑臭水体任务已全部完成。加快补齐短板。推进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和破损修复,规范水阳江沿线集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加快补齐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置短板。
强化联防联控。加大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郎溪县围绕与溧阳市跨界的梅溧河水环境治理,制定了梅溧河水体达标方案并推进实施。共同谋划实施梅溧河及其支流洪桥河河道生态清淤工程,推进两省毗邻的梅渚、社渚两镇城乡污水管网专项整治和流域内畜禽养殖劝退工作。梅溧河殷桥断面从“十三五”末期的Ⅳ类水质持续改善,目前已连续两年稳定达到Ⅲ类水质。加大敏感时期跨界水体水质监测。广德市与长兴县共同制定了敏感时期(枯水期、汛期)跨界水体泗安河东村桥国控断面水质监测方案,在自动监测的基础上定期开展联合采样监测,对各自辖区内影响跨界河流水环境的工业、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排查与监管,大力整治污染严重企业。加大农业面源联防联控。绩溪县与临安区、宁国市与安吉县针对山核桃连片种植水土保持、竹笋采摘加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强化联防联控,加大治理力度。
强化水生态补偿工作机制。完善补偿办法。印发《宣城市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办法》,优化调整补偿断面和核算方式,“十四五”省级地表水生态补偿断面由10个增加到16个,并采取月度补偿与年度奖励相结合的补偿核算方式,用经济杠杆撬动水生态治理,有效激发各地强化水污染防治和断面水质目标管控工作力度,有力推动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改善。郎溪县梅溧河殷桥断面从“十三五”末期的Ⅳ类水质,提升到目前连续两年均值达Ⅲ类,为全省水质优良率提升一个百分点作出了贡献。高效推进生态补偿落地。郎溪县与溧阳市就洙漕河流域范围内的水产养殖退养及土地流转签订合作协议,累计流转土地2880余亩,退养补偿资金2230余万元;并投资3000余万元完成洙漕河跨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推动水产养殖退养、土地流转和虾塘还田,改善了流域水环境质量。2022年10月,广德市卢村乡与安吉县孝丰镇签订了《浙皖两省夏阳溪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