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动态 > 县区动态

宁国市自然资源部门助力生态旅游发展

发布时间:2018-11-27 15:22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浏览:
【字体大小:

“皖南川藏线”,这条深藏于安徽省宁国市的险峻山路,近两年成了游客心心念念的自驾胜地。它既有川藏线之险峻,又独具皖南山水之幽美,被称为“江南天路”,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的“2018春节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以生态旅游撬动乡村振兴,该市自然资源部门是如何服务和保障这条“网红路”的?

靠着“网红路”吃上“旅游饭”

从宁国市区驱车10余公里,便可到达“皖南川藏线”的起点。汽车在山中蜿蜒穿行,曲折狭窄的山路上不时有对向车辆驶来,十分惊险刺激。停车远眺,深秋的群山五彩斑斓,水面上薄雾飘渺,时而有白鹭掠过,时而有渔舟驶过,宛若仙境。

“皖南川藏线”的“横空出世”要追溯到2014年安徽省举办的自驾游大会,组委会精心挑选了“皖南川藏线”作为大会推荐线路。“2016年国庆假期,‘皖南川藏线’累计进出车辆3.3万车次,旅游总人次首次超过黄山景区,达到17.6万人次。今年的国庆假期游客总量再创新高,日车流量就达到1万辆以上。”该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江泽洪告诉记者。

“皖南川藏线”的火爆,让当地村民始料未及。他们不曾想到,以往每日走过的寻常山路,竟会让“山外人”这么着迷。而游客的造访,也悄然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干起与旅游相关的行当。沿途可以看到,许多村民在路边摆摊售卖笋干、葛根粉等土特产或竹制工艺品,一些村民成为沿线景区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村民变身为旅游创业者,各色农家乐、民俗体验项目层出不穷。据统计,公路沿线游客光顾最多的方塘村和板桥村,各有超过110家农家乐。这些农家乐平均年纯收入能达到8万元,规模较大的则有15万—20万元。“现在的农家乐可是抢手货,到了节假日,游客如果不提前预约,很难找到住的地方。”方塘乡副乡长谢欢自豪地说。

说起农家乐,就不得不提世京果园。这家经营了12年的“老店”,前不久被农业农村部、国家旅游局共同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庄负责人彭世京谈起果园的发展时说:“最初我只想建一个经营采摘项目的果园,但当时旅游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生意很不好,父亲认为我不务正业,还反对这门生意。”如今,世京果园已经从6间客房扩张到可以容纳120人住宿、500人同时用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管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大家都吃上了‘旅游饭’,农家乐遍地开花,但还是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沿线乡镇的村民扩建房屋的愿望十分强烈,用地的合规性就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江泽洪说。为此,该市国土局出台了一套严格的用地审批程序,村民提交申请后,需要各乡镇国土资源所进行用地合规性审查,符合规划的还要进行公示并提交乡镇统筹办审核报批。方塘乡国土资源所所长黄祖哲介绍,目前村民建房原则是“一户一宅”,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60平方米,如果农家乐需要扩大规模,鼓励村民对现有闲置民宅进行升级改造,这样可以有效防止违规用地。

游客的增加给当地带来商机,许多村民决定返乡经营民宿,由此带来的变化也让潘茶村党支部书记储松林感慨不已:“治安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大家都忙着挣钱,哪还有闲心干违法乱纪的事!”他表示,下一步,当地还要依托铁瓦寺“豆腐台”地质遗迹、高山茶园、板桥红军根据地旧址,全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乡镇。

地灾治理撑起安全保护伞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当地村民鼓了“钱袋子”。然而,特殊的地质环境在成就美景的同时,也造成了地灾的多发,束缚了旅游业的发展。“以前我们家的后山经常有大大小小的石块滚下来,全家担惊受怕,客人也都不敢来吃饭和住宿了,生意受到了很大影响。”方塘乡潘茶村村民王府元对记者说道。

由于“皖南川藏线”沿途多险山,耕地资源极为匮乏,处于核心路段的方塘乡,人均耕地仅有0.4亩。前些年,为不占用有限的耕地,当地民居大多依山切坡而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时刻威胁着群众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该市国土部门高度重视“皖南川藏线”沿线的地灾防治,在加强宣传和源头管控的同时,对受威胁的村民住宅、行人路段等各类隐患分类施策,大力实施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消除地灾隐患。

跟着王府元的脚步,记者来到他搬迁后的新家。这个占地160平方米的院子干净明亮,8间整洁的客房能够满足近20位游客的住宿需求。“搬过来好啊,现在这里位置更好,交通更便利,客人也比原来多了,政府补贴了6万元,自己建房只花了不到10万元,原来的老房离新房就几百米,老房拆除之后,我们还可以在那里种庄稼。”王府元说。

“在实施地灾‘大搬快治’的同时,我们还动员群众争当地灾隐患监测员,现在每个隐患点都有专人负责,尤其是雨季,更是24小时巡查值守。”江泽洪告诉记者道。据了解,实施地灾隐患综合治理的两年多来,该市国土局在“皖南川藏线”沿途的青龙乡、方塘乡,投入资金1394万元,乡村配套330万元,进行了23处地灾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使69户211人远离地灾威胁,也保障了2个村民组400多名群众和过往游客、行人的出行安全。目前,“皖南川藏线”宁国段沿途的地灾隐患点,已从2016年的34个减少到11个。

生态保护为旅游添彩

“皖南川藏线”生态环境优越,物种丰富多样,沿线的板桥自然保护区是亚热带东北部边缘保存最好、林相最完整的原始森林,林地面积60余平方公里,拥有近500种植物和近千种省级保护动物。特别是落羽杉国家湿地公园,拥有2000余亩落羽杉,既涵养了水源,又吸引了众多旅游和摄影爱好者。

“虽然旅游业越来越红火,但我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丝毫放松。”谢欢领着记者走进村民家中。记者看到,当地村民大都采用一套完备的生态种养链:种植农作物均不采用化肥,在林地上进行鸡鸭猪等家畜养殖,不仅可以减少作物的病虫害,而且家畜产生的粪便可用作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保障食品安全。“乡土人家”客栈老板张建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家这几年开起了农家乐,养的家禽家畜比较多,自己建了两个50立方米的沼气池,只要不是节假日,沼气基本能够满足日常的燃气需求,发酵后的沼料还能用作农家肥,一年能省下2万多元。”

发展生态种植业的另一个作用是避免家畜粪便污染水资源。在“皖南川藏线”上,不仅有青龙湾水利枢纽工程,还有绵延70余公里的长江支流西津河,保护水资源尤为重要。为此,宁国市专门成立了青龙湾水库管委会,并协调库区涉及的5个乡镇向辖区村民宣传水资源保护知识,并开展了专项行动,清理竹筏286条、自备船40余条,限制村民私搭浮屋进行非法垂钓,拆除浮屋40余间。同时,禁止村民通过电鱼等方式破坏渔业资源,全面取消网箱养鱼。

汽车行驶在山间,眼前青山巍巍,小河静静流淌,落羽杉被深秋染成火红。在皖南的青山绿水间,一条致富之路正越走越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