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发布时间:2021-04-20 09:46 来源:市委党史地方志室 浏览:
【字体大小:

广德军司理参军范仲淹

倪宗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据《宋史·范仲淹传》记载,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春,27岁的范仲淹考中乙卯科进士,并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军”是北宋的地方行政单位,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广德原为县级行政单位,属宣州府。太平兴国四年(979),分宣州府置军,辖境包括现在的广德、郎溪两县,属于当时的江南东路。司理参军是掌管狱讼的低级官员,范中淹在广德为官时,用的名字是“朱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原来范仲淹身世很不幸,两岁而孤。父亲范墉是在徐州做小官时去世的。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在范仲淹4岁那年,带着他改嫁到山东长山(现属山东邹平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他随之改姓朱名说。直到调任集庆军(今安徽省亳州市)节度推官,才还姓更名。

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在历史上以改革派著称,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改革政治的主张。他在镇守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时,采取有力措施,防御西夏的侵扰,巩固了北宋的西北边疆,是一位有远见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在广德为官期间,虽然只有二十几岁,又是初入仕途,但也显示了他的品德和才能。据《广德州志》记载,范“治狱廉平,……引囚讯问,皆得其情”。但是,司理参军不过是掌管狱讼的低级官员,案件的最终审理,还得由行政长官知军说了算。但范仲淹刚正不阿,秉公办事,常常为此和长官意见不合。《州志》对此有生动的描述:“时抱狱牍与守(即知军)争是非,守数以盛怒加之,不为屈。归必记其往复辩论之语于屏。比去官,字无所容。”争辩的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他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确实令人钦佩。范仲淹清廉自守,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调离广德时,甚至手头拮据得连盘缠也没有,只好把自己仅有的一匹马卖掉,徒步而归。

范仲淹除了掌管狱讼外,还很关注和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广德州志》介绍:“初,广德人未知学,仲淹得名士三人为之师,于是郡人之擢进士者相继于时。”南宋梅应发在《四先生祠堂记》里称赞他“刚直尽职,拔贫取费,聘名士淑学者,汲汲以文事为己任”。广德当时文化教育非常落后,经过范仲淹的大力提倡,文风渐盛。据《州志》记载,宋景佑元年(1034),广德终于出了第一个进士。从这一年起,到宣和六年(1124)的90年间,广德考中进士的达22人。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范仲淹当年以文事为己任,为广德教育事业所做的开创性工作,终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真可谓功德无量。

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调离广德。他在这里任职不过3个年头,官职也很低,但是他的品德和政绩,却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民间传说,广德城南有一个潢水塘,“四时恒浊,清官至则暂为一清”。范仲淹任司理参军时,潢水塘清过一次。这虽然没有科学根据,但却反映了广德百姓对他的景仰之情。他在广德曾留下一些遗迹,城内有“范公井”,又名“义井”,相传是范所凿;有“砚池塘”,是范涤砚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他,曾建立“景范亭”、“范公祠”等。由于时过境迁,这些遗迹今天都不存在了。

广德还有一处与范仲淹的名字相联系的地方,就是城东南五十里的石溪。据《广德州志》介绍,此处“湍流萦纡,清澈可鉴,林谷婉转,状如城廓”。天宝峰巍然耸立,气象万千。元代延估(13141320)年间,又在石溪兴建了佛寺。晨钟暮鼓,飞瀑流泉,曾经吸引了无数的善男信女和骚客文人。人们给这个风景区取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名字——“石溪古意”,成为广德旧时的十景之一。但在宋代,这里还很荒凉,山高路险,是虎豹出没之地,因而人迹罕至。范仲淹在广德为官期间,曾忙里偷闲,不畏艰险,到此游览。面对天宝山麓奔腾而下的飞瀑,他流连忘返,浮想联翩,挥笔写就一首题为《石溪瀑布》的五言律诗:

迥与泉流异,发源高更孤。

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势斗蛟龙恶,风吹雨雹粗。

晚来成一色,诗句自成图。

这首五律描绘了瀑布的磅礴气势,表现了作者欣赏自然美的心旷神怡之情,犹如一幅清新的水墨画,给人以美的遐想。尤其是颔联“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问得奇特,富于哲理,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探索和追求,特别耐人寻味。《范文正公集》收录了这首诗,但题目是《瀑布》,首句“泉流”作“众流”。《广德州志》的有关记载,搞清了此诗的写作时间与地点,这对范仲淹的研究者或许不无裨益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