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发布时间:2021-04-20 09:46 来源:市委党史地方志室 浏览:
【字体大小:

两度为官宣城的沈括

                          阿武

翻开厚重的中华科技史,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跃然纸上,熠熠生辉。他就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被誉为“博学通才”的自然科学巨星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杭州人。其父沈周为一地方官,其母许氏是一位极有文化教养的妇女。沈括自幼勤奋好学,24岁时即踏上仕途。曾任海洲沭阳县(今江苏省)主簿,东海(江苏)、宛丘(河南)县令。嘉佑六年(1061),30岁的沈括走进宣城,出任宁国县令。33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扬州司理参军。以后他在昭文馆编校图书,研究天文历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兼任太史令兼管司天监,职掌观察天象,推算历书。他积极参与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运动,受到宰相王安石的器重,被举荐担任全国财政最高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其间他改进许多天文观测仪器,推动了天文学研究的发展。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诬劾贬官,出任宣州知府,又一次来到宣城。宣城自古诗人地。像谢朓,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两宋大家梅尧臣,梅询,范仲淹,苏辙,扬万里,文天祥一样,在漫游宣城秀美山川,感受宣城丰厚文化底蕴的日子里,沈括也写下了诸如《游山门》、《十松亭》、《稽亭山三天洞》等脍炙人口的诗词文赋,对宣城的“文风昌盛”起了推波助澜作用,终使宣城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江人文盛首地”。

然而,沈括出现的意义,他对宣城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似乎远不止如此。宋元两代不仅政治上是分裂的,也是思想上异常活跃的时代。宋时诸儒的争辩以及儒道两家争辩姑且不说,单就外国进入的回教、基督教就使这一时期的学术论坛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中国的实用科学萌芽和发展起来,小型科学革命的曙光也出现了。作为宣城的地方官,沈括在治水、地图学以及医学研究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为中华文明增光添彩,在古老的宣城大地上构筑起一道绚烂的文化风景。

史载,沈括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早在青年时期任沭阳县主簿时,就主持治理沭水工程,开垦良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在任宁国县令的时候,又积极倡导主持今宣城地区规模宏大的万春圩的修建,组织数万民工,开辟出既能排水,又能灌溉,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同时还写下《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述。此后,他又采用“分层筑堰法”疏浚沭河,考察治理江浙一带的水利工程。这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熙宁八年(1075)沈括被任命为使辽谈判代表,根据沿途考察情况写就《熙宁使虏图钞》。第二年,宣州知府任内,奉旨编绘《天下州县图》。这是一套大型地图册,图二十幅。其中大图一幅,高一丈二尺,宽一丈;小图一幅;各路图十八幅(时全国行政区划十八路)。图幅之大,内容之详,前所未见。采用分率、准望、互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九法制图,并把四面八方细分成二十四个方位,精确度极高,为我国的地图学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

沈括对医药学和生物学也很精通。青年时期就致力于医学研究,搜集验方,救治危重病人。在宣期间,为了探求医药知识,他到处走访,或医师、或小人、或士大夫家,“所至之处,莫不询究”。在宣城百姓的帮助下,进行提炼“秋石”的科学实验。即在人尿中加入浓皂角汁,经过滤、加热、沉淀、升华过程,得莹白结晶“秋石”。其质坚、味咸,无毒,有滋阴降火,明目清心,清血热,强筋骨功能。英国人李约瑟博士认为,这种从人尿中提取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制剂,“肯定是现代科学世纪之前任何类型的科学医学中的非凡成就。”

沈括离开宣城后,为抵御西夏入侵,改知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元丰五年(1082),升龙图阁学士。元佑二年(1087),沈括花费12年心血编修的《天下州县图》完成。次年,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东郊)梦溪园,全力著书立说,完成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30卷。《梦溪笔谈》是沈括一生包括宣城太守任内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史、考古、艺术方面共600条,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