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关于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加快实现赶超和崛起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5 11:00 来源:湖州日报 浏览:
【字体大小:

根据省委关于开展“‘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大调研活动和市委“提标杆、破难题、助赶超”专项调研的统一部署,结合市政协常委会年度重点协商课题的工作安排,第四调研组从3月下旬开始,围绕“能不能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实现赶超和崛起?”主题,开展了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累计下基层7天,召开13次座谈会,与200余名企业家代表和干部群众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现梳理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
    1.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使命十分紧迫。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把“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交流与合作”确定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批示,要求“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上海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我们必须要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2.加快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行动时不我待。随着《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深入实施,以上海为龙头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将成为改革发展的新动能。湖州具备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必须主动发力,积极作为,切实把战略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3.深入对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机遇前所未有。在上海城市总规(2017—2035年)中,明确上海要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全球卓越城市等战略定位,将上海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建设用地锁定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尤其是把湖州全域纳入到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提出建设沪湖廊道、加强环太湖流域生态保护等。这些机遇前所未有、千载难逢,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实现借势借力和赶超发展。
    4.积极参与区域之间竞争合作,工作刻不容缓。长三角三省一市在规划对接、战略协同等方面已形成了共识,并实体化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同时,区域内城市竞争日趋“白热化”,如南通市在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开通后,接轨上海进程明显提速;嘉兴市把“科技创新,接轨上海”作为首要发展战略,积极打造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等。为此,我们必须要坚定发展信心,锚定“两高”目标,勇于参与区域竞争和合作。
    5.全面推进湖州上海互促共荣,成效亟需拓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都与上海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月亮酒店、太湖龙之梦等一批重大项目都来自上海。为此,我们必须巩固拓展湖沪之间的互促关系和合作成效,通过实施市县(区)长项目工程等载体方法,不断推动湖州政商“跑上海”、上海要素“来湖州”。
    二、精准把握我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特色优势和主要短板
   (一)特色优势
    1.“两山”源头的生态文明典范。湖州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2017年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在全国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
    2.重塑之后的区位交通条件。湖州是杭州、上海、南京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当前我市已进入高铁时代,域内将形成“十”字形高速铁路网,沪湖廊道和杭宁生态经济发展带的建设,将彰显我市在长三角区域枢纽城市地位。
    3.绿色发展的产业集群特色。“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众多国家级试点落户湖州,绿色智能制造、绿色金融等产业提升发展,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不断集聚。
    4.宜业宜居的综合成本优势。我市土地空间相对充裕,电力、燃气等资源丰富且价格较低,出台了一系列招才引才政策。目前,“最多跑一次”和“零上门”占比分别为98.66%、 51.15%,政府服务效率和企业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
    5.源远流长的亲和包容文化。湖州耕读文化底蕴深厚,百姓讲诚信、守规矩,社会和谐稳定。湖沪历史相连、人缘相亲,同属吴越文化,有着深厚久远、无法割断的文化融合和认同。每年组织浙(湖)商大会,亲商环境进一步浓厚。

(二)主要短板
    1.城市发展规模还不够大。从2017年长三角26个城市的7个主要指标来看, GDP、第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4个指标均排名靠后;在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中,湖州各项指标也相对较低,这些反映出我市整体能级偏弱,影响了湖州在长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2.经济增长质量还不够高。 2017年全市建设用地亩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8.13万元、 2.99万元和12.85万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低于省内周边城市,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说明了我市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优,高能耗行业占比高,制约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3.优质要素供给还不够足。我市高校院所资源稀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比例不大;由于公共配套服务不优等诸多因素,人才“引得进、留不住”问题较为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第三产业占比为47.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等级位次高、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创新中心、商贸中心、服务中心尚未充分显现。
    4.接轨工作力度还不够强。一直以来,我市对外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高速公路和高铁建设,相较于苏州、无锡等地进程缓慢,截至目前直达上海的高铁还未建成。相比嘉兴与上海、杭州合力打造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南通高举上海都市圈北翼门户城市目标定位并全方位加速接轨上海,我市接轨融入工作力度还不够大,对外开放的大格局没有全面形成。
    三、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加快实现赶超和崛起的总体思路和对策举措
   (一)总体思路
    牢牢把握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国际视野、世界眼光,精准谋划、靶向施策,主动融入上海都市圈和浙江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以高质量打造G50沪湖绿色发展廊道和南太湖新区为重要抓手,全力在重大交通、承载平台、产业集群、综合配套、营商环境等五个方面谋求突破,为湖州加快赶超、实现“两高”奠定扎实基础。
    (二)对策举措
    1.以构建外通内畅交通体系为突破口,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枢纽城市。把沪苏湖高铁作为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力争今年年底前全线实质性开工, 2021年底前建成通车。加快建设商合杭高铁,尽早形成湖州域内“十”字形高速铁路网,实现全市各区县高铁全覆盖。加速中心城市轨道交通首期开建线路规划编制和建设,早日实现与高速铁路网的无缝对接。研究谋划环太湖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建设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立体“水陆空”交通体系。
    2.以构建“一核心五平台”空间格局为突破口,着力增强城市承载能级。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核心”,即南太湖新区,把其打造成为“繁华美丽新江南”的现代化新区。规模化建设“五平台”,即打造吴兴智能装备集聚区、南浔智能电梯集聚区、德清地理信息集聚区、长兴绿色能源集聚区和安吉绿色家居集聚区等五个龙头型万亩千亿级产业大平台。加大各类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力度,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特色小微产业园,谋划推进湖沪产业合作园和“双向飞地”建设。
    3.以构建G50沪湖绿色发展廊道为突破口,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G50高速、沪苏湖高铁、申嘉湖高速、 318国道、长湖申航道、湖嘉申航道等南太湖交通大走廊为主线,建设一条集生态美、产业美、人文美、生活美为一体的G50沪湖绿色发展廊道。加大“中国制造2025”国家示范区创建力度,加速集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特色产业。推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着力引进上海持有金融牌照(准金融牌照)的大型投资集团。加快构建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配套衔接和分工明确的铁公水联运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做特绿色休闲农业,着力打响“长三角共享大花园、中国旅游新地标”品牌。
    4.以构建一流公共服务高地为突破口,着力提升综合配套水平。深化与上海、杭州等知名院校的沟通交流,吸引其来湖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尤其是要适应高端人才需求,加快开设国际化和双语型学校。以市级医院为基础,加强与上海优质医疗机构的合作,实现与上海医疗服务的“技术同城、服务同质、资源同享”。加强与上海在文化演艺、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合作,大力引进国家级体育赛事,积极推动中超、中甲足球俱乐部落户湖州。
    5.以构建优质高效营商环境为突破口,着力激发创新创业热情。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承诺制+一窗服务”机制。大力宣传“南太湖精英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新十条政策”等,集成解决高层次人才的住房医疗、子女入学、交通出行等问题。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有效降低企业在湖生产经营的土地、能源、用工等成本,努力将湖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宜业宜居“首选地”。
    四、从实从快启动有关工作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全市融入长三角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将接轨融入工作纳入市对区县、市级部门年度综合考评体系,制定相应的考核评分细则。
    2.抓紧出台实施意见。制定出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实施意见》和融入上海同城化都市圈四年行动计划(2018-2021年)以及参与浙江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年度工作任务,实行项目化管理。
    3.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推进我市市级部门和上海市级部门的沟通对接,实现我市各区县与上海市各区对接合作全覆盖。充实市经合办、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力量,重视沪湖智库合作。尽早选派干部赴上海市各区各部门和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挂职。
    4.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主动对接省、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和国家有关方面,争取把推进沪湖廊道、杭宁生态经济发展带建设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更多“湖州元素”体现到国家战略及周边城市发展规划中。
    5.大力开展宣传推介。制定融入长三角总体宣传推介方案,抓住前段时间国家主流媒体集中报道湖州契机,继续突出宣传主题,放大宣传效应。下半年,借国家在沪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东风,赴沪开展高规格的集中推介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