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生态宣城 > 文化宣城 > 观民俗

大小锣鼓

发布时间:2019-11-14 11:24 来源:市文旅局 浏览:
【字体大小:

锣鼓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乐器。是戏剧节奏的支柱。戏曲中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性,而锣鼓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有了锣鼓的伴奏配合,能增强戏曲演唱、表演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准确性,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郎溪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小锣鼓流行于胥河一带。据传大小锣鼓的源自隋唐,时因战乱,由山西移民迁徙带入胥河沿岸,故又称“隋锣鼓”。

本世纪五十年代前,大小锣鼓班已遍布郎溪各乡镇。各村兴办的灯会、庙会都建有自己的锣鼓班,演奏人员竟多达有三、四百人。

大锣鼓统称“十二番锣鼓”。前为小五套,后为七套,最早的大锣鼓原有十四套,而最后两套是整个锣鼓中最有特色的鼓点。解放后,由于缺少系统挖掘和搜集,随着这一锣鼓演奏的民间艺人相继去世,这些宝贵的音乐遗产也随之湮没和失传,因此,目前尚存的仅有这十二番。

“十二番锣鼓”的乐器有:大堂鼓,大广钹(二面)、中号苏锣(二面)、小京钹(二面),小锣(二面)、铜质长喇叭(二只),计十一件,其中大堂鼓是整个乐队中起支配作用的领奏乐器,最令人瞩目的是大堂鼓的鼓架:用优质木料制作,呈长方形,架帮下刻有龙凤鸟兽花纹图案,雕刻工艺精巧;架神的四根支柱用彩绸缠扎,顶端的六根木条上,缠插着五彩纸质的大小花朵,装饰精美华丽。在节日的人群中,大堂鼓犹如花团锦簇的民间华娇,与跳五猖演员的服装色彩浑然一体,有着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小锣鼓又名跳菩萨锣鼓,小锣鼓在实际运用时,和唢呐、笛子曲牌轮换交替出现,有时也与吹管乐同时合奏。因此具有色彩丰富,音韵浓郁的特点。小锣鼓乐队编制六人,主要乐器有:小堂鼓、大锣、大镲、铙钹、小锣、堂锣六件。其中骨干乐器大锣和大镲,音色低沉,音域宽广,演奏气氛深沉古朴,具有鲜明的寺庙音乐特色。观者闻其鼓乐,尤如置身佛殿古庙之中,无不产生一种神秘、肃穆之感。小锣鼓的传统鼓点十分丰富,常用的鼓点有:《呛啷拔》、《小十番》、《三番头》、《翁丁上水》等。这些鼓点在速度、力度和节奏上虽各有自己的特点,演奏风格迥异,但在伴奏时能联缀成套,自成体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大小锣鼓涉及社会面广、影响大。百姓岁时节序、婚丧嫁娶、老人做寿、新婚得子、筑屋建庙、庙会商贸、生意开张,无不见其身影。大小锣鼓形式灵活,可溶于跳五猖、大小马灯、龙灯、狮舞、旱船及各庙会和喜庆的民俗活动之中,已经成为皖东南民间文化中重要的身份标识。于2010年8月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

吕贵宝:男,1952年生,宣城郎溪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