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宗文勤,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社区居民,与丈夫王恩平、勤奋好学的儿子还有年迈的公公婆婆组成了一个美满和谐的五口之家,我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质朴、友爱和宽容守护着这个幸福之家,二十多年来,我们夫妻齐心协力,相濡以沫,互相扶持、敬老爱邻,得到了邻里的一致称赞与好评,也曾被镇党委表彰为“五好家庭”。
身为人妻、人母与人媳,我一直坚持着中国传统妇女的朴素、孝顺与勤劳,尽心尽力地做好一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我的家庭能够变得更加温暖。我与丈夫共同经营着一间很不起眼的日杂店,平日里,我们夫妻二人互相帮助,共同操持,我还将家里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安排得一丝不苟,一天下来,虽然非常劳累却倍感欣慰。敬老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二十几年来,我始终把公婆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随着二老年事渐高,需要照料伺候的方面也日渐增多,在老人的饮食起居上我努力使自己做一个有心人,天气转凉要注意随时增添衣物,日常饮食做到适合老人的胃口,二年前婆婆落下半身不遂,不能自理,我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照顾婆婆的责任,不仅悉心照顾日常起居,而且还为她煎药,洗澡,按摩,甚至于通便,在照料中我总是加倍小心,细致入微,生怕有什么闪失,汗水时常湿透全身,却从来没有叫一声苦累,也没有任何怨言。老人有时候情绪低落时还从精神上去开导和安慰,而且还时常与二老一起拉家常,谈论一些让他们高兴乐意的事情。二老也是逢人夸赞,有好吃好喝的都给我留着,丈夫也是时常关心我,担心累坏身体,在我的这个家庭里充满的是无限的关爱,每个人都在真诚地相互对待,营造一个和睦相处的氛围。我感到,在家庭生活中,要学会理解与包容,善于换位思考,懂得感恩,才是幸福的源泉。
尽管是生活条件一般的普通人,我们都在尽自身所能给他人微薄的帮助和关心,在汶川地震等一系列社会救助活动中,我们家庭捐款数千元,还参与网上捐助,带动社区人员自发捐款。曾经,我与丈夫发起倡议与左邻右舍共同救助孤立无援、重病在身的残疾人“老七”,这次救助活动在街坊邻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有一次,一位七十多岁的邻居老刘突然晕倒在自家门前,无人靠近帮助,我便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边递上水边联系其家人,并拨打急救电话,我的帮助使老人转危为安;看到犯迷糊找不家的老奶奶,我热心地帮助寻找;还时常帮助90多岁的陈奶奶联系家人;想方设法地找到遗失在小店里钱包的老人家。总之,邻里、路人和来店里的顾客只要有需要帮助的,我们总是想到要帮上一把,同时,丈夫也积极地支持我参与社区的活动,配合社区开展各项工作,2000年我成为社区的信息员,一旦接受了所安排的工作任务,我都是积极主动地去做,确保自己不出现任何的差错。街坊邻里有个小矛盾和纠纷,我自愿充当调解员,2012年我还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由于我的真诚,邻里都愿意找我沟通交心,能够通过社区的工作为群众办点实事,我们全家都打心眼里感到高兴,通过我们的付出温暖身边每一个人是我们这个家庭最大的期望。
我们育有一子,孩子是我和丈夫最大的骄傲,我深深知道,培育子女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由于我们这个家庭和谐氛围,没有吵闹声,没有麻将声,形成了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从孩子上学到读大学,我们一直保持与班主任老师联系沟通的习惯,将孩子在家里和学校里的表现结合起来,我们的这种关注也得到了孩子大学辅导员的认可,认为这是学校与家庭教育最好的融合,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清楚地认识到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孩子善良纯真、吃苦耐劳的品德才是教育的根本,我们在家里讨论家务事时,总是以公序良俗和法律道德为标准,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为了培养孩子坚韧的毅力,自从幼儿园起我们便坚持带着孩子晨练,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刺骨寒冬,从不间断,以致于孩子上了大学离开我们后仍然保持着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夫妻二人时刻不忘在家里给孩子做出表率,孩子在我们这种互敬互爱的浓厚氛围的熏陶下,从小就懂礼貌,尊重长辈、遵纪守法,在学校是一个好学生,在家里也是好儿子、好孙子,得到了长辈们的赞扬和邻里间的好评,孩子的成长也映射出了我们这个文明、和谐、向上的家庭所带给他的无尽的精神食粮。
总之,我们这个家庭十分的平凡,每一位成员也都是为家庭、为社会做一些微不足道事情,我们在互助互爱中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构建一个我们心中的最美家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