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城市宣州区济川街道办事处东河社区,无论每年烈日炎炎、还是严冬寒风习习,经常可以看到一位满头白发,脸庞黝黑而体魄健壮的老人到各村民组菜农家串门,时而进屋和他们交谈,时而一起去菜地一个个大棚里察看菜苗生长情况,面对面指点迷津。他就是曾荣获安徽省劳动模范、全省菜篮子工程先进个人、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连续六届为区人大代表,原村支书、村关工“五老”会员陈先荣。
陈老今年69岁,1965年到村里工作,1978年当选村支书。70年代末起就在陈书记的带领下,开展水利设施建设。开始了挑圩,那时没有机械,全靠人工干,完全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通过几年建起了现在的东河圩堤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水灾对村民生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陈书记打破过去传统落后的种菜老方法,带领全体村民利用党和政府关于菜篮子工程财政补贴扶持政策,于八十年代初率先在全区第一个动手搭建薄膜钢架大棚,全面推行反季节无公害大棚蔬菜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促使全体菜农早日梦圆小康富裕生活。90年代村集体出资对菜地进行了“水电路”三通改造。2002年又花钱将圩堤土路建成了柏油路,2008年联系路管所对柏油路进行全面亮化,极大方便了村民运输。
2008年,陈先荣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下来,过着很清淡生活和老伴贪黑起早种好自家3亩地大棚菜,但是心却还系着老百姓,继续发挥个人专长帮助老百姓,日日夜夜为城市菜篮子工程奉献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走农户、下菜地、钻大棚,毫无保留的向一户户青年菜农传授科学种菜知识,播洒着心系乡亲和关爱下一代的浓浓深情。村民沈恩科一家在宛溪河外滩种了3亩多地露天菜,产量低,收益少,生活困难,陈先荣一方面帮扶指导他采用小弓棚和地膜覆盖方法,发展蔬菜新品种、多品种,注意科学种植,加快蔬菜生长期,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亲自拍板,每年由村里出一点,他个人掏一点,资助其两个孩子上学一直到哥哥沈大剑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弟弟沈大刚高中毕业,虽然高考落榜,但在陈先荣离岗后一如既往手把手扶持引领下,近两年来,他接替老父亲(2012年已故)种植的三亩地蔬菜长势好,产量高,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眼下正筹划着来年喜迎新娘操办婚礼。村民徐维富种植的4亩多地大棚菜,也是靠陈先荣一手帮助发展起来的。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一家人小日子过的红火时,妻子突然生病住院花了一大笔钱,不久仍然离开了人世,当时两个女儿还分别在大学、初中读书,徐维富的精神几乎崩溃。已退休的陈先荣照样及时上门安慰他,鼓励他,一连数日蹲在大棚地里和他一起抢种菜苗,还经常前来看情况,解难题。转眼几年过去了,徐维富一家4亩多地大棚菜年年丰产丰收,还清了外债,盖了新房,有了存款,大女儿成了一名博士后,小女儿也即将高中毕业,喜讯一个个接踵而来,徐维富逢人就说:“我这一家闻名全村的贫困户今天能够圆了小康生活幸福梦,两个女儿也圆了学习成才梦,可真是老书记用心血和汗水帮助我们从蔬菜大棚地里抠出来的啊!”
陈先荣从不图个人得失,清正廉洁、秉公办事,急他人所急,处处为他人着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歌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